摘 要:中学生的自我思想意识和抽象逻辑思想有所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教师现在要思考和探索的共同问题。围绕“如何使中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育技术手段;合作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的中学教育中,学生作为主体的思想越来越深入每个初中教师的内心。学生作为主导,是体现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对其思维创新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的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促使学生占据主体的方式方法
1.学生为主,课本为辅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传统的数学教育当中,教师通常把课本摆在了教学当中的首要位置,而较少关注学生本身对某一问题的主观性认识,常对概念公式进行推导讲解而忽略了学生本身对该问题的自身解答。而要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便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自身的体悟看法。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中来,让学生作为老师,让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使学生表达出他对某问题的看法和解答方式。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对其所认识的不足和偏差给予提醒和纠正,而对于其新颖之处加以表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讲解者,其内心的小小“虚荣心”得以满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兴趣,加强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被问及为何数学成绩优异时均回答“喜欢”。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生思想认知的功课,我們教师要使学生喜欢这门功课。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走下课堂,走入学生内心,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例如,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并没有对课程内的某个问题进行提问,而是以一种玩笑的语气问及生活中的某件小事。通过某些玩笑的口气,缓和了学生的压力,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逐渐喜欢与教师交流,从而激发起对本科目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数学课堂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具体措施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普遍趋势。通过多媒体或投影机的方式,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明白某一种图形的变换或某一种作图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图形的展开折叠”教学时,学生单纯地通过想象是很难画出长方体的某一展开图的,发现某一面上的某条线的变化也是不容易的。而通过多媒体的实际操作,便可清楚又直观地看出。这样的方法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在数学作图中立体作图能力的提高。
2.分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活动的进行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有时候学生单独的思考是不如群体讨论和分组合作的。教师可以作为学生分组的组织者,合理并且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实现分组内的优势互补,努力改变课堂形式,使学生自主探讨获取相应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学习生活问题的解决。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挑战富有难度的问题,通过分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使其均不同程度地获取成功的体验。
例如相遇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已知A,B两地相距24千米,甲乙两人的行进速度之比是2∶3。问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题目中涉及两个运动的个体,学生在单独思考的时候有可能会忽略一些距离的计算,如果在小组内让学生讨论思路,学生就有条件根据题目内容进行模拟,感悟这样的运动过程,观察距离和追击规律,对于解题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小组中可以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甲和乙,取室内一段距离对应24千米,运行速度可以用一次移动两步和移动三步来模拟,三小时后相遇可以模拟成三次移动。完成题目模拟后学生会发现行进速度比例是解题的关键,设学生每次移动一步所对应的距离是x,目标未知数正确列出,再根据学生相遇过程,两人一共走了24千米,那么方程的右边就应该是24,每个人所走的路程是速度乘以时间,就是2x×3和3x×3,组合起来得到方程2x×3+3x×3=24,解得x=1.6 km/h。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模拟题目过程,还能够集思广益,讨论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重要的,而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更是务须进行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创新思维和在高中阶段的探究性思想培养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由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决定的。这样,我们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便要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使其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充分地使其自我思想意识和抽象逻辑思想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张民欢,樊振华.浅谈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课堂的落实[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作者简介:周贤东,男,1973.9,本科,就职于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