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14-10-20 05:02胡慧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激发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胡慧萍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而且吸引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而且吸引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教学“元、角、分”时,设计在商店购物的游戏,把元、角、分的计算练习融人生活情景中,讨论“如何用手中的钱在‘商店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缩短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又如教学“量长度”时,在学生初步认识米和厘米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你知道吗,你身上就有尺子。”这就使得学生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身上的尺子在哪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小手指有多宽?自己一柞有多长?自己的步距是多少厘米?等等。学生不仅非常感兴趣,而且有效地丰富了对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

再如,学习了有关统计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一些个人喜好方面的问题。像喜爱的玩具、小动物、花草;爱吃的水果、蔬菜;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卡通人物;喜欢的运动;爱喝的饮料等。或者调查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像奥运会各国金牌数;濒临灭绝的物种及数量;比较熟悉的一些动物的奔跑速度;一些著名的河流长度;班级同学的出生年月;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某商店一周的营业额等。这些调查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一、在加法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有了这几个开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例题的情境图,提出例题中的问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并交流算法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的两个算式并用等式表示感知后举例子找规律引出课题。

2.小猪和小猴子计算比赛,大象教师出了8道题,小动物们都觉得小猴子会赢,小猴也暗自高兴觉得一定会赢,可没想到的是小猪先思考了一下,一下子就写完了,而且全对,可小猴还没写完呢?大家看看这究竟是什么样的题:28+1745+2536+1896+3517+2825+4518+3635+96,大家一看明白了,小猪只做了4道题,而小猴却做了8道题。所以聪明的小猪得了冠军。由此引出加法交换律。

3.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先做猜数游戏,再由学生猜出的这三个数,启发学生写出若干个加法算式来,再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5.创设情境讲故事: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在大宋国有一个人养了一群小猴,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分别喂每只猴子4个板栗,后来他的经济状况不好了,慢慢变穷了。他就决定每天减少一个板栗,他就和小猴们商量:我每天早上喂你们吃3个板栗晚上喂你们吃4个板栗,你们同意吗?不同意,小猴大声喊,那好吧,我早上喂你们4个板栗,晚上3个板栗,小猴子同意了,开心地笑了,小朋友也笑了,谁最聪明,为什么?引出加法交换律课题。

这5个不同的开头我一再琢磨,又在班上一一进行尝试,发现学生对小猴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而且紧接着教师问:小猴笑了,养猴人笑了,我们大家也笑了,谁笑的最聪明?为什么呢?由情景故事引发了学生们的数学思考。把学生带进了思考的氛围中,真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根据“倒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桌子上原有一杯可乐,小明先喝了30毫升,又倒入50毫升,现在还剩下100毫升。原来这杯可乐多少毫升?

首先,教师根据知识点要求学生学会用“倒过来想”(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的生活情景进行本教学点的教学发动。

课前准备阶段选择了一名本班学生,分别在四个地点拍了四张照片,展示在屏幕上。课开始就进行如下谈话引入:这是我班哪位同学?这是今天他下午来上学的情况,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最后回到了教室?请比较一下前后2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对这突如其来的信息产生的好奇马上让学生发现“该学生在活动时丢了校服、红领巾和校牌”的事实。

生1:可能太热,把东西丢在篮球场了。

生2:可能穿着太麻烦把它们丢在足球场了。

教师紧接着问:如果是你,你怎样找回自己的东西?

生1:我可能会倒回篮球场找找。

生2:我可能会倒回足球场找找。

接着教师引发以下谈话:在生活中倒回去找一找,也许就可以找到丢失的东西了。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在数学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叫倒推法。教师出示例题演示“桌子上原有一杯可乐,小明先喝了30毫升,又倒入50毫升,现在还剩下100毫升”的过程(教师操作或电脑演示)。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

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贴近学生生活和思维的数学情景式良好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叶育枢.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一次数学活动课的设计[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3).

[3]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试论情境认知的理论基础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之一[J].外国教育资料,1997(4).

[4]杨灿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引入新课的认识与探索[J].才智,2010(24).

[5]吴建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激发问题情境学习兴趣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