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春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要加强阅读训练,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积累语言,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在听说读写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 教育学 朗读背诵 博览积累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积累主要靠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博闻强记,厚积薄发,以达到诗人郭沫若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我对这方面的认识。
一、 把课堂作为积累语言的主阵地
语文教材选文文质优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写一写,把语言印在脑海里,这样学生的语言就会逐渐丰富起来。这是因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无非是将教材的语言文字“内化吸收”,读熟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存储到学生的脑中,教材中那些词、那些句、种种表达方式、种种修辞方法、篇章结构,都通过读内化吸收。所以,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要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化为有声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重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教诲:“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让学生感悟三个比喻句,读出比喻的不同层次,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与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深刻领会其节奏、音韵或意境,才会受到直接的或强烈的感染,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朗读《北大荒的秋天》这首诗歌时,让学生描述麦浪,如果学生能不约而同地动情吟诵《北大荒的秋天》中“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这段优美语句,这就是语言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句能够为学生记诵吸收,同时还能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使用,这便是语文朗读教学的成功。学生的语言功底正是在不断积累、不断运用中形成并逐渐加厚的。
二、在听说读写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还是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有时学了一些好的篇章、文段或是句子,我很注重学生的仿写和续写训练。
《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再读时,指导学生语气舒缓,轻柔。在读中感悟句式,作者先发出感叹,再进行具体的语言描述,写出水的特点。感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再来练笔,写云、写风、写花草就手到拈来。
如《小英雄雨来》:“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学生!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续写练习,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博览群书积累语言
读书越多,勤于练笔,语言积累就越多,写出来的东西越充实、越富有真情实感,具有感染能力 。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毛泽东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有许多名篇他可熟能成诵,他写的诗词及《毛泽东选集》令人赞不绝口。千千万万位文学家、哲学家、理论家、外交家,皆是读破万斤书,可谓出口成章,这就证实乐于读书,博览群书,才有雄厚的语言积累。
不少学生由于语言积累少,即使对自己熟悉的事情落笔也是干巴巴的。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培养“动笔读书的习惯”。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累的机会。学生们都有表现自我,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汇报精彩的段落、好词好句,使各位同学都有收获,从而拓宽积累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习作,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读书,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