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杰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作为高考必考且取有着重要地位的数学,是学生、教师和家长比较关心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作为数学教师,角色不仅仅是“传到授业解惑者”,还要帮助学生创建完整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有选择性的选取教学例题和练习题,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导入方法 布置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165-01
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学改革要求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际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教师应积极探讨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学好这一课程。
第一,课堂的导入方法。
在众多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课堂导入起着重要的引导的作用,它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凭借和工具,导入的质量的高低对整堂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作用。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注,那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更高,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的实现。
(1)直接导入法。
在课堂的开始,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言语或者设问向学生简单介绍新课内容,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弧度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之前学过的“角度制”的概念,即“规定周角的三百六十分之一为1度”。用这种学过的度量角的制度引出新的度量角的制度—— 弧度制。这种导入方式不仅简单明了,还可以带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2)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不像直接导入法那么直接,但它却能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学生对抽象的内容可能比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导入法,让学生利用“折纸”活动,将一张纸不断对折,推断在对折多少次后纸的厚度能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用这个小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这堂课要讲的内容产生求知的心理。
(3)创设情境导入法。
創设情境导入法就是指设定相关的具体的背景,让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圆和圆能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同时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和这节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一天,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这世上还有您不知道的东西吗?芝诺用风趣的话语回答了他的学生:“假设你知道的东西用一个小圆来表示,用一个大圆代表知道的知识,虽然大圆的面积比小圆的面积大,但是这两个圆外面的部分都是不知道的,这就是无知面。圆越大,它圆周接触的空白部分就越多。”讲完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入新的课题。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好奇点,是一个很好的导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会被故事激发。
第二,转化教师角色。
教学改革的进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角色不能仅仅是“传到授业解惑者”,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和技巧。在教学新课程时,教师不能直接把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而是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新内容,这样的效果要比前者效果更加深刻和具有说服力。每一个理论和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些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对旧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这些都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若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弄清楚了,从整体上对知识的结构有更深的了解,“活”学知识。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先了解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了解,让后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和不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而是活学活用。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有畏惧心理,长时间保持积极的态度,学生会发现数学带来的乐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三,选取例题和习题。
选例题和习题时,要注意其是否具有典型性、梯度行和新颖性,还要注意选取的对象难度应适中,最好是有多种解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这三点都注意到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被调动起来,教师还应教给学生适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一层一层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有效性。例题和习题选取,需要教师的思考和认真筛选,数量不在多,而在于有代表性和经典性。
第四,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因人而异,每个班级都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和较弱的人,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一点。例如,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练习题的选取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对于接受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教室布置的作业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巩固和多复习知识点和典型例题,选取的习题要基础,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后作业是对学习的知识的一种检测,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教师要利用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言而总之,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完善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道路,开发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的意义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畅游在数学的海洋中,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邓日坚.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成功:教育,2008(12).
[2] 李叶梅.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
[3] 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
[4] 赵德玲.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3(15).
[5] 胡维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6).
[6] 吴伟鸿.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认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