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平衡

2014-10-11 05:56李玉芬
关键词:严谨数学味数学思想

李玉芬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尝试,然而在充满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与思维性,在课前、课中、课后寻找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平衡点,从生活中“化”出数学性,用数学性去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色。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味;严谨;思考;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29-2一、课前——善用生活经验,积累数学基础

1.重视生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深刻于体验,是对生活中数学素材的提炼和凝结。很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它的原型。例如《人民币的认识》,如果教师之前能提醒家长经常带领孩子去购物,或让孩子尝试独立去购买些学习用品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之后,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更有把握与自信。有些数学知识,是教师用多媒体或语言很难表述得清的,它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教学《千米的认识》,1千米到底有多长?课堂上教师是很难说得清,课前,教师不妨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还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走1千米要走多少步,要花多少时间。有了这样的体验,课堂上再去认识千米,学生就会找到感觉,并且在体验1千米多长,走1千米要几步,要几分钟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当经历的、体验过的经验转化成数学知识时学生才能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知识的本质属性,这样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才有生命力。

2.捕捉生活素材。捕捉生活素材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的间接体验。《课程标准》把数学看成是一系列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不断把与实际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起来的活动。组织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资源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收集身边含有百分数的标签;《万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数据;《数字与编码》让学生去搜集家里成员的身份证。这些学生亲身调查搜集的生活素材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熟悉、亲切,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些素材的来源,用途,有时可能还会因为好奇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事先对这些知识有些了解,为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建构奠定基础。善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能有效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的数学知识会让学生更易掌握与理解。

二、课中——运用生活素材,凸显数学本质

1.要遵循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曹飞羽教授曾经指出:“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教学:《认识长方形》,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有学生说:砖头、窗户、粉笔盒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长方形的物体”,但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与我们要认识的数学意义上的长方形等同吗?显然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如果老师能给合这些实例,用多媒体把长方形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数学意义上的长方形,能较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概念,既体现了生活化,又尊重了数学的严谨性。现行国标本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如:一件上衣34元,用100元最多能买几件这样的上衣?有学生说:3件,理由是:我妈妈就是卖衣服的,客人可以还价的,零钱可以不收,而学生的这种观点竟然得到了不少同学的附和,因为他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只要是生活的,只要能说出道理的,都是正确的,”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普遍持有的观念。但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还需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应清楚数学不是生活简单的模拟,数学的学科是严谨的,它的条件是不可随意改变的,数学教学需要生活化,但更要遵循数学知识的严谨与科学。

2.要重视数学教学的思考性。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低年级的数学老师为了教乘法,创设了一个“动物园一角”,提出了: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看到了白云、小河、小鱼、小兔。还有不断补充的:小河里有小鱼,小兔在跳着跑路等,学生尽情地发挥着对这幅图的想像,学生看似积极参与但所思索的问题却全然与数学无关,我们不禁为这样的数学课堂遗憾。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缺乏数学思考的课堂会让人感觉数学的变味,迷失了数学课的本质,让数学失去思考的价值。其实此课的情境也未尝不过,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有些偏向,如果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那学生的思维就会沿着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索了。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明确思考的起点与方面,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生活化”的目的最终是为数学教学服务,老师须对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分析,哪些能促进学生思考,哪些阻碍学习,不仅要学会合理选择,而且在学会正确运用,而不是盲目使用。数学思考,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维,是认识数学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根本途径,也是数学的智慧和灵魂,课堂教学之根本。

3.要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而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有一位老师教学《找规律》,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设计了用于不同层次的搭配题目,采用食堂菜谱(荤素搭配)作为学习搭配问题的素材,课堂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但遗憾的是,整节课学生的搭配都处在荤菜与素菜的菜名搭配上,耗时耗力,更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这种只重生活现象,忽视数学思维,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其实当用实物感知有序搭配后,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来替代荤菜和素菜的菜名,为学生适时渗透符号化思想。生活中的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正如华罗庚所说的“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如此,用符号表示就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教学《面积是多少》,数格子里的不规则物体的面积,很多学生用手指着数,可不是多数就是少数,有一个学生说:我是这样数的,在每个整格子上都标上数字,半格子也都标好数字,2个半格作一格,再把两部分加起来。教师肯定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数一遍。我想此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一个格子就是对应一个面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会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必须充分认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和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数学领域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但至少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渗透。

三、课后——数学应用生活,体现数学价值

1.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从“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沟通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生活处处皆数学,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也是进一步完善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学《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说说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窨井盖为什么都是圆的?教学《认识小数》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哪里有小数,这些小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学生在寻找、思索、解释这些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喜欢上数学,更为重要的是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再思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开设数学实践活动。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教学《圆的周长》后,让学生去测量学校校园的一棵大树的周长;《圆的认识》从作业本上用圆规画圆,延伸到让学生到操场画圆;学完《比例的知识》后,让学生去测量校园旗杆的长度;学完体积计算,让学生去测量苹果或土豆的体积;学完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试着到银行去存款,哪种存款方式较合算。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在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价值,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总之,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多点“生活味”,数学教师需着手探索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但每个老师都必须学会理性思考,精于取舍,让数学教学回归数学的本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严谨数学味数学思想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读《工匠精神》,浅谈现代学徒制
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浅谈信息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