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军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阅读理解浅显的文言文,是高考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文言文阅读都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平时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逐字逐句地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点,但结果往往是学生课上听懂了,课后全忘了。还有很多同学平时依赖一些参考书,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也比较怕学文言文。而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高考的文言文试题上尽量不丢分,少丢分,要做到这样,确实很难。
以下几点是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实践经验,希望对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有一点帮助。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
讲解文言文时,要精心设计导语,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语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等。比如,我在教学《留侯论》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高祖为何会给张良高度评价,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留侯论》。”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都急切地想知道张良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
接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不管是什么文言文,只要我们深入钻研,都能找到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文化内蕴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障碍是大量的实词,有的陌生,有的只能读其音而不能识其义,有的甚至从来没有见过。据统计,现行中学课本中文言实词达三千多个,其中常用词也有一千多。这些常用词分为三类:第一类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如“逃未及远”“诗言志”中的“逃”“诗”,可以直接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它们的古义;第二类词义简明,变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几个义项“头”“头领”“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三类是使用频率高、词义引申复杂、用法多、古今意义反差度大的实词,约有五百多个。比如“举”“间”“度”等几个词的义项就有十多种,有的还较为生疏,而这一类又是考生必须着重掌握的。
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积累十分必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让他们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而要让学生归纳积累,首先要理解、掌握每课训练重点中的词句。课堂上,教师要以这些字词、句式的教学为主进行教学,结合整体语言语境,通过板书、投影和小结归纳,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
三、设置语言环境,加强学生感悟能力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更要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
选入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的名篇佳作,形式上有能感染读者的浓郁美感,内容上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毕竟很多文章有千百年的时间跨度,而我们的学生人生阅历有限,他们对某些课文的距离感、陌生感甚至排斥感也是客观存在的。
要引导学生欣赏古人,欣赏他们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情趣世界、理想世界;理解古人,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比如说《留侯论》一文,就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留侯是怎样从不能忍变得非常能忍的,又是如何教汉高祖去忍的,并且可以谈谈自己是怎样看待文中所说的“忍”的。
四、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几年来高考中的文言文一般是以记叙为主的史传类作品,都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段,采用选择题和翻译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答题时,不少考生文章还没有读懂,就急着做题目,以图节省时间,但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应当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首先要“知人”,看文章到底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样的评价。接着要“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要让学生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情。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了几件事情,就要搞清楚这几件事情的先后顺序,事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要引导学生去“辨理”,分析作者借助这些事件对主要人物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阅读,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系统训练,不断地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对文言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作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吸收文言文中的人文精髓,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