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德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更新理念,确立课程、主体和生活意识;要把握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教材内容;要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课程意识;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37-0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作为初中学段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须着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理念上确立“三种意识”
1.课程意识:内容课程化,课程主题化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使之课程化,并将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使课程主题化,避免内容过于零碎和肤浅,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深刻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把握“和谐”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相关内容:人与自身的和谐——青少年生理、心理协调发展,学会调控情绪等;人与人的和谐——与父母相处,与同学和朋友的交往,与老师的沟通等;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民族与民族的和谐——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国与国的和谐——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树立全球观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样,价值观的培育就更加系统、深刻,而且主题更加鲜明。
2.主体意识:学习主体化,主体自动化
主体性是人性的核心,主体意识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对于自身地位、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只有在主体意识的统摄下,人才能产生道德需求,从而确认目标,理解自我。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不是纯粹被动服从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生真正视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尊重、激发、唤醒、满足主体的内在需要。同时,道德学习要真正体现自主性、能动性,主体的学习不能是“被安排”,主体的人生不能是“被规划”,而应是自觉、自动的行为和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结合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的诸多真实体验来理解“法治”,从而深刻地认识到,“法治”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自觉践行“法治”。例如,学生在学习“环境保护”“消费者依法维权”等内容的同时或之后,自己主动深入社会,通过真情体验、实地调查、随机采访等形式来了解人们的法律意识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情况。这种主体性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建构“法治”价值取向,又能促进学生今后自觉践行“法治”。
3.生活意识:教学生活化,生活常态化
生活化而非学科化、知识化的德育更有助于学生德性的养成。教学生活化,即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理性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进而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升华生活,并能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常态化,即学生的道德生成所要依托的应是一种真实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学生每日置身其中的社会生活,也即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关注常态的生活。
例如,在培育学生的“友善”品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反思自己以往的生活是否“友善”,当下的生活是否做到了“友善”,在未来生活中如何做到“友善”。如此,这一价值准则就会自然地确立于学生常态化的真实生活之中。
二、在内容上做到“抓纲务本”
“纲”即课标、文件;“本”即课本、读物。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4个字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在2011年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及据此编写和修订的教材中都有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好这些内容。
例如,“富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首要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本质的规定。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因材施教、情境体验、价值澄清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一核心价值。
与此同时,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模块的有关主题,根据《意见》精神,我们还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在一些地区的课本上较少涉及。又如,“民主”在所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都涉及不多。但是,这些是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明”“爱国”“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了解的内容。因此,我们应适度拓展教学,通过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让学生不断感悟,加深认识。
例如,对于“文明”,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可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如基本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基本政治制度、可持续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让学生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把握教学深度,引导学生知道,要通过四个文明协同创新与整体推进来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此外,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优秀读物或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在方法上坚持“教学有别”
1.施教策略
(1)因材施教。“材”既指施教对象——学生,又指施教凭借——课本。因此,“材”既有共性的规律,更有个性化的特征。就对象而言,作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特殊经历和情感需要等;就课本而言,不同的版本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务必做到因材施教,将一般号召、共性要求融入个别指导与个性张扬之中。
例如,在“诚信”教育中,对于有的学生,我们要引导其学会忠于事实,而对于有的学生,则需要引导其懂得真诚与善良相随,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准则。
(2)循序渐进。众所周知,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切忌操之过急。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是由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一个渐进而非突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只能循序渐进,分步引领。
例如,对于“民主”,我们的施教策略可以是:第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第二步,在有关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第三步,进入高中后,再了解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民主以及民主思想、民主作风等。如此,当学生就业踏进社会以后,将更加深入和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民主”的内涵和意义,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
(3)实事求是。即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中,我们不能从空洞、灰色的本本或教条出发,而要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生活等客观实际;研究这些客观实际,从中找出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才是正确有效的施教策略。
例如,对于“爱国”这一价值准则,我们可从具体、实在、可感的小处着眼,首先引导学生爱自己;然后,引导学生爱家庭、学校、单位;最后,引导学生爱民族、爱国家。学生的现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扩展,爱国主义精神的涵养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才会更加自然、质朴,才会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奠定丰厚的精神底蕴。
(4)形象生动:价值观的引领和培育离不开情境和案例的承载,但情境和案例必须是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激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依托真实的生活,采用鲜活的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
例如,教师可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班干部敬业爱岗、老师们敬业奉献的典型事迹,创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不断感悟和内化“敬业”,并最终让学生的“敬业”品质得到自主建构和自觉践行。
2.学习方式
(1)自主反思:反思性的习惯和品质是良好德性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生价值观的最终确立,离不开对自身道德生活的自主反思。它包括:第一,对过往生活的反省——自己曾经是如何做的,做得好的有哪些,做得不好的有哪些;第二,对当下生活的审视——我正在怎样做,即是否做到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例如,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我们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反思过去,审视当下的生活方式,反思是否做到了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由此,引领学生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这一价值准则。
(2)情境分析: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感受与分析冲突,体验情感,走进榜样,进而建构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然,这一过程是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
例如,在培育学生追求“公正”的品质时,教师可以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求进某学校读书受到歧视的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分析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价值澄清:学生的实际生活充满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常常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而直接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同所谓公认的道德准则。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式学习或发现学习,直面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在积极探究中澄清价值,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即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群体交流、辨析,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认同,最终乐于行动,并能反复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并强化,延伸到学生今后不同的生活空间。
例如,“初中生的生日聚会”“初中生购买智能手机”等关乎“节约”的话题,其中有利有弊,往往都会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方案、评估利弊、理性选择、采取行动等,展开问题式学习,从而澄清价值,内化和践行“节约”。
(4)自主实践:德性的生成和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持之以恒。学习主体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躬行”和“亲历”,在获得感知和领悟的同时实现知行统一,才能不断养成和强化自身的德性。因此,思想品德课可结合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开展实地参观、项目调查、主题宣传、人物专访、生活体验、志愿服务、社区劳动、学工学农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例如,初中生对“自由”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颇,为此,可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一种纪律(或规则),开展体验性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由”与“纪律、法律、制度”的辩证关系,从而感受和认识到何谓真正的“自由”。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立足学生生活,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培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会落到实处,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获得实效。
(作者单位: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