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中佛学思想探析

2014-09-25 19:39宋慧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觉醒自我意识

[摘 要] 自上个世纪中期始,美国乡土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赢得批评家们的重新关注。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多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艾德娜的自我意识觉醒,歌颂其超前意识和反抗精神。本文拟从传统佛学思想入手,指出艾德娜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恰好印证了佛学思想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内心经历了痛苦挣扎后,艾德娜最后走向无边无际的大海寻求解脱,达到了佛家的“涅槃”境界,在心灵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关键词] 佛学思想;《觉醒》;自我意识;三法印

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得很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1]。简而言之,佛学是一门认识“真实的自己”,返观自鉴的学问。19世纪美国乡土小说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1899年出版后,由于内容不合当时上流社会的口味和规范 ,遭到批评家和社会的严厉抨击 ,书被封存,人也被排斥于社会圈子之外。女权运动的兴起 ,使世人把关注的目光重新投向这部颇有争议的作品。目前为止,学者多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发掘其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觉醒,颂扬女性对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追求。本文拟从传统佛学思想中的“三大法印”着手,对女主人公艾德娜的超前意识和反抗精神进行重新解读。正是由于她执着追寻自我,为了自由与理想而背叛传统,忽视了“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2],才导致了她最终走向杳无人迹的大海寻求解脱,从而达到佛教最高思想境界,“涅槃”。

原始佛教的中心理论是缘起说,而缘起说的基础是建立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上[3]。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其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反映了佛教对世间万物以及人的生命本身的看法,是佛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出发点[2]。“涅槃”意为“灭度、寂灭、圆寂”,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最后归宿,是脱离生死轮回而达到解脱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4]。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的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生灭流转之中,一切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一切都是变化无常。人的生命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2]。这是从时间的层面认识缘起法。人生随缘,即是“枯萎的随它枯萎,繁荣的任它去繁荣”。随顺自然,毫不执著,随遇而安[5]。

艾德娜很小的时候,曾经疯狂的迷恋一个威风凛凛的骑兵军官,“但是骑兵军官却从她的生命中无声无息的消失了”①。还有一次,她中意一位年轻绅士,“然而他也是像梦一般消失了”。再度使她坠入情网的是一位卓越的悲剧演员,虽然这份迷恋持续了很久,到最后还是消失的无形无踪。“嫁给礼昂.庞特里耶纯属巧合,就像很多其他天命注定的婚姻一样”。身为人妇后的艾德娜意识到生活的现实性,“便将那扇通往罗曼史的梦幻之门永远的关上了”,发现“渐渐喜欢上她先生,而且有一种莫名的满足”。庞先生精明能干,他们的豪宅坐落在新奥尔良著名的漫步大道上,屋内的摆设可谓尽善尽美;他们还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艾德娜的生活原本可能一直就这样在别人的羡慕中继续下去,但格兰岛一行打破了宁静的生活。

格兰岛上,大海诱人的回响中,大海喃喃之鸣响犹如温柔而强制的恳求促使了艾德娜的“自我”萌芽。她开始“领悟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且意识到她个人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坦坦荡荡的面容没有丝毫的忧虑,眼里凝聚且荡漾着夏日的阳光和慵懒”的劳伯特激起了艾德娜久久被压抑的情感,打开了她的梦幻之门。认识劳伯特不久,艾德娜就奇怪地被这个年轻人吸引了。“他有事不能陪她时,她会想他,就像阴天时我们会想念太阳,而阳光普照时却不太会注意它的存在”。艾德娜和劳伯特远离众人,在尚奈尔岛度过了幸福的一天。这次短暂的旅途,对艾德娜而言就像一次梦之旅,经历了一次生死轮回。在去尚奈尔岛的途中,“艾德娜觉得自己正被载离长久以来束缚着她的停泊港……现在她终于得以自由漂流,任意扬起帆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在这个远离众人的小岛上,艾德娜体会到了另一种生活。

在格兰岛上,艾德娜自我意识的成长一直都有劳伯特陪伴左右,一直将其作为灵魂的支点。所以从尚奈尔岛回来的一天晚上,艾德娜得知罗伯特要去墨西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劳伯特的声音使艾德娜不禁想起了“舞台上的什么绅士”。“她再次感受到童年时期、少女时期,和刚成年时曾经体验过的痴迷恋情,即使他了解痴情往往瞬间即逝,眼前那刻骨铭心的真实感却丝毫不会减弱”。艾德娜此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常”,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不变的,“过去于她而言毫无意义,并不能给她任何教训;未来则是一团神秘,她也无意去参透”。但这次艾德娜并没有让这段恋情到此告以段落,她四处寻找他的影子——试着找人谈他。“可是都没有最近的照片,没有一张让人联想到五天前才离开的他,徒然留下一片空虚”。

释迦牟尼用他超越的智慧谛观人生和世界,发现人造业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有“无明”,无明即错误的观点,它表现为贪嗔痴三个方面。其中万恶贪为首,由贪欲而造成种种业,从而世代轮回,永受诸苦。艾德娜不懂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徒然抓住过往的一切,注定要梦想破灭。她记忆中的劳伯特始终是格兰岛上的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而从墨西哥回来的劳伯特则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束缚的成年人。“因为你不是自由之身,你是里昂.庞特里耶的太太,你再怎么是他的太太十倍,我也不能克制自己不能爱你,但是只要我离开你,走得远远的,就能克制自己不对你说这些话……我记得曾经听说过有些男人释放他们妻子自由”。我们对罗伯特的矛盾心情可见一斑:他虽然爱艾德娜,但他更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最后劳伯特离她而去,艾德娜的梦彻底醒了。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诸法无我endprint

“诸法无我”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现象,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离开了各种因缘关系,一切事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本质实体或是主宰者(即“我”),这就是所谓的“诸法无我”[2]。这是从空间的层面上理解缘起法。

在最初的几章里,艾德娜只被称为庞特里耶太太,作为庞特里耶先生的附属品被提及。从第六章开始,肖邦开始称庞太太为艾德娜,借此来提醒读者庞太太开始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精神上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个体。艾德娜的“自我”在“无我”中诞生了。此处的“无我”与佛家所说的“无我”大相径庭。艾德娜的“无我”是在生活中,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周围的人而活;她只是每天戴着面具,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演员而已。艾德娜踏上了寻找“自我”之路。过于执著自我,是艾德娜痛苦的根源。因为对我的执著叫做“我执”,也叫做“我见”。“我执”是万恶之本,痛苦之源,必须全力破除[6]。

大海在这部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艾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大海的呼唤,人物形象因为大海的烘托变得日益丰满具体起来,自我意识在她的心中孕育成长。第六章中,艾德娜下意识地跟着罗伯特去了海边,自己又无法解释到底是为什么。另外,从那时起她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有种模模糊糊的东西,但又无法辨别究竟是什么。“大海的回响是多么诱人,它不断低语,忽而喧哗,忽而呢喃,似在邀求她的灵魂遨游于孤独的深渊之中,迷失在沉思里”。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听完芮芝小姐演奏后,罗伯特建议“在这奥秘的时分,这奥秘的月色之下游泳”。那天晚上,艾德娜突然学会了游泳。这是她肉体上的巨大成就,虽然她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宇宙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却为后文埋下伏笔。

既然认识到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无常”,那必生“厌离”之心,不会去留恋人生,留恋这个世界,当然也不会贪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不留恋人生,也不贪欲事物,那么心也就无所挂牵,没有什么舒服,就能获得解脱了[2]。

注释:

①凯特·肖邦:《觉醒》,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本文以下引文皆出于此书。

参考文献:

[1]苏树华.《大话佛家智慧》[M]. 山东:齐鲁书社,2005.

[2]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曹曙红.《佛教缘起观》[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4]方广錩.《中国佛教文化大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宋天天.《佛家妙语话人生》[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6]方立天.《佛教哲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宋慧岩(1984—),女,山东省菏泽市。现任山东省菏泽市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美国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觉醒自我意识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