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而生活在其中的这一代年轻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和自由。但是据调查显示,这代青少年的幸福感普遍偏低。面对这种反差,如何拯救他们的幸福感这已毋庸置疑地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幸福感;教育
什么是幸福?就是单一的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亚里士多德认为 “幸福就是某种终极的、自足的东西,是各种实践的目的。”笔者认为,单单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只是保证幸福的一个基本要素。若精神财富匮乏,那么幸福便悄然远离。大体上讲,从 “70后”、“80后”“90后”这三代青少年(一般指15-24岁)的心理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表现形态分别以三种物质为象征,即影碟机时代、网络时代、3G手机时代。
一、三个时代幸福感的比较
1、“70后”的影碟机时代
“70后”的青少年主要成长期在80年中后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的最后阶段。同时,改革开放开进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社会各个领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交流频繁,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和碰撞。“70后”这一代与“60后”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他们可以阅读到更多国外的书籍,了解外面的世界,体会到因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上的富足。这时候,由于生活上的富足,以及国民对与世界接轨和了解外国的迫切要求,影碟机应运而生,很多家庭都会有影碟机(DVD或VCD机),“70后”的青年一代在家可以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观影,一同了解世界,探讨世界。在校园里与同学谈论着某影片,交换各自的影碟也成为了他们增进感情的途径之一。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家自助卡拉OK,请同学或者与兄弟姐妹一道参与其中,增添生活乐趣。同时,那个时代,大学生并不普遍,对于有2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们能早日走上工作岗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时的职校、中专等很受追捧。而成为大学生的那批青年则被社会认为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受到万众瞩目。读书自然也成为了穷人家孩子的最好的出路。
总的来说,这一代的青年幸福的获得比较简单。广州社科院彭澎老师曾说“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感是比出来的。”“70后”的一代青少年他们有兄弟姐妹,拥有美好的少年时代。他们生在改革开放前,长在改革开放中,深刻感受到物质生活从匮乏到富足,精神世界从有限到无限。学习压力并不重,就业选择面也相对较广。相对于物质资料相对匮乏,知识获得有限,选择面狭窄的“60后”要幸福太多了。
2、“80后”的网络时代
“80后”的青少年成长在90年代末期,这个时代计划生育开始实行,“80后”的青少年多数为独生子女。同时,崇尚速度,强调竞争,成为整个社会,包括中小学,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同学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教育机制对于学生的控制越来越倾向于硬性规定,填压式教育法成为中小學生受教育的主要方法,被动的接收老师认为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知识创新和学生的素质培养。家长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获得教育先机,开始趋向将自己的孩子与他的玩伴隔离,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80”后一代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孤独、感到不被理解,被学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1999年大学扩招,“80”后的大学生们又彻底失去了“天之骄子”、“国家精英”的光环。
2010年,有关部门进行了“80后”生存大调查。调查显示, “80后”幸福感并不强,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压力,消费,家庭,收入,买房,生活、理想等。调查中,压力方面,52.6%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消费上,“80后”中的“有车一族”仅占13.5%,而66.8%的受访者表示近2年内不会考虑买车。家庭方面,38.2%的“80后”每个月都会给父母补贴家用。29.0%每月给1000元以下。工作上,其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高达52.6%。存款不足10万元的“80后”超过八成(85.8%)。近七成不满意生活水平近五成想立即跳槽。生活上,有57.8%的受访者表示,生活中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是上网。上网,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确实,网络的出现很快的取代了影碟机,它除了拥有影碟机的功能外,还具有信息快、内容新、形式多、覆盖面广等特点,具有互动性的网络游戏更是以其制作精美、画面音效逼真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在模拟的世界里运行自己的法则,表达他们这一代独有的情感,并且能得到很多人的共鸣。他们在网络里交友、恋爱、游戏、获得信息,因特网的出现弥补部分缺失的幸福感。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困扰。当他们走出网上的虚拟世界,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些被动和消沉。他们无意在现实中寻找理想。总之,相比“70后”,“80后”孤独感,竞争压力较大,生活负担重,这些压力已远超过因经济发展,生活富足而带来的幸福感。幸福的获得已经并非易事情。
但当他们放下手机,踏入现实社会后,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人际交往上:过度依赖手机的“90后”在现实人际中缺乏经验。麦可思通过对2759名2009级大学新生调查显示,人际交往困难成为“90后”新生入学1个月来碰到的主要问题。就业方面:“90后”面临着比“80后”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90后”的竞争对手除了同龄人以外,还有不断跳槽的“80后”。感情问题上,虽然早熟,但是并不成熟,并且多数都有网恋经历。不成熟的网恋或者恋爱,易造成感情受挫或是骗财骗色等。近年,此类案件颇多。心态上,通信的发达与高效,在微信朋友圈或是微博中存在很多朋友的生活信息,各种攀比、炫富与自己不理想的生活状态造成明显对比,容易导致心理失衡。总之,幸福正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悄然消逝。
二、幸福感培养策略:
1、学校方面的应对措施
(1)正确引导,加强教育
加强“三观”教育,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出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自强不息、勤劳、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勉励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这关系到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知福”者才会“惜福”,只有认识到幸福,正确理解幸福才能感觉幸福,珍惜幸福。同时学校可以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科学的心理网站、相关微信群,传播心理知识,传递正能量。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并开设在线心理咨询辅导,网上解决一些校外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问题,促进这代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2)丰富校园生活,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能够将吸引学生的主意力,举办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笔者单位)举办的“手绘井盖,励志青春”的校园文化活动,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校组织健康多彩的集体活动,除了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带来自我价值的体现。也能能让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会理解他人,接纳他人。
2、家庭方面的应对措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家长应起好引领作用。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营造轻松、民主、理解的氛圍,孩子的行为和思维不被禁锢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之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进而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增强,性格开朗,意志坚强以及与人和睦相处。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方式也关系到青少年幸福感的获得,如果凡事只注重结果,给孩子灌输的思想都是要超越他人而忽视了事物本身发展过程,会使得原本承压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压力加大。
3、社会方面的应对措施:
社会应该注重“90后”一代的成长,多给予关心。对于有困难的90后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比如大学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购房优惠政策等等。除此之外,也应该多宣传正能量,托起更多有理想有目标的优秀“90后”,以此来树立榜样。
本文提出当代青少年幸福感的消逝的问题,就是要让它敲响警钟,使我们真正能以新目光和新方法去注视这代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帮助他们重新成为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12).
[2]70、80后幸福感源于对未来充满[EB/OL].http://www.soufun.com/news/201 1-09-08/5844778.htm.
[3]80后生存调查:幸福感不强 婚房是第一恐慌[EB/OL].http://news.sohu.com/2 0100215/n270252073.shtml.
[4]马倩.对青少年网上交往行为的分析及引导[J].青年教育2000(09).
作者简介:唐莉(1984—),女,江苏苏州,汉,助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