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是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重要阶段。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生态审美教育存在诸多不足甚至缺位,指出生态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提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渗透以心态平衡、物态平衡和生态平衡为核心内容的“三态”审美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态审美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美育;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法》中指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可见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生态美学”主张,近几年来有许多学者先后对“生态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生态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中学生,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角度和态度善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它是对现代审美教育的一种超越。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农村中学中仍存在对“生态审美教育”不够重视甚至缺位、中学教师对“生态审美教育”认知不足和方法不当等问题,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学生进行生态审美教育,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
一、生态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
一是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审美教育理论是以康德哲学逻辑为基础的,认为物自体与现象界是二元分裂的且两者是对立的,强调人的作用,主张人是自然美的发现者、欣赏者和创造者;而生态审美教育倡导生态整体主义,视生态为一个系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是目的任务不同。传统审美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智慧”和“文化”,带有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生态审美教育目的与任务是培养学生生态审美理想,提高生态审美意识,即培养懂生态和爱护生态的人,引导人类进入“自然、社会、人”三者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审美状态。
三是审美方式不同。传统审美教育以视觉和听觉为审美感官,自然审美是“静观”的审美;生态审美教育主张审美时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全部参与,自然审美是“动态”的审美。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审美教育
任恢忠等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某一地理环境中,建立起以心态平衡、物态平衡、生态平衡三者为核心内容的新型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文明形态”,其中物态平衡和生态平衡是基础,心态平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富含自然生态底蕴的课文,因此生态审美教育要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教师在提高自身审美水平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教育。
一是物态平衡审美教育。强调天体运动及自然地域物理因素的平衡,让学生明白“顺天时,应地利”道理,如地球在太阳系中运动决定了春夏秋冬四季。《桃花源记》故事尽管是虚构的,但文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既顺应天时,又符合地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答谢中书书》中写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道出山、水、林、兽、鱼等万物和谐相处、缺一不可的物态平衡的“山川之美”。郦道元的《三峡》同样也写出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风光自然之美。《欣赏王羲之书法》中《兰亭集序》二十几个“之”字形态各异,但上下兼顾,错落有致,体现了整体自然之美。
二是生态平衡审美教育。强调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消耗与吸收、物流的循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生物入侵者》文中的“斑贝”由于没有天敌制约,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关岛本地有9种鸟类被棕树蛇赶尽杀绝,指出了生态失衡的危害;张晓风的《行道树》“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无情批判。
三是心态平衡审美教育。强调人类要“知足常乐”,减少物质欲望、限制部分自由,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奠定基础。例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桃花源记》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了作者刘禹锡及桃花源里老人“安贫乐道”的健康平衡心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写出了作者陶渊明退隐山野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怡情;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对待财产心态不同,将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三、小结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既不能过分夸大审美教育地位,但也不能把审美教育表面化、简单化和庸俗化。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情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促进智力发展,同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效手段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强大内动力。初中语文课本有很多包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的文章,中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美,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心态平衡、物态平衡和生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三态平衡”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 “生态文明”的内涵,让学生以美怡情,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扬善,从而造就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周文杰, 周红路.现代审美教育的生态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3):152-154.
[2]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1(4): 11-18.
[3]罗祖文.试论生态审美教育对现代审美教育的超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2(1):138-141
作者簡介:林玉梅(1967—),女,福建省福清市人,汉族,语文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