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所类双音词转喻现象探析

2014-09-21 03:16黄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转喻认知

摘 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词汇中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现象。这类词的词义实际所指的目标概念是用与之具有相关关系的源概念来表示的,我们称之为转喻现象。论文应用转喻理论对处所类转喻双音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这类词的转喻条件和文化内涵,进而探究处所类双音词转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模式[1]。

关键词:转喻 认知 源概念 目标概念 处所名词

一、引言

自Lakoff&Johnson(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后,转喻的认知研究开始发展起来。Lakoff&Johnson用认知的术语将转喻描述为一个过程,转喻指的是用一个实体来代指另一个跟它相关的实体,后来的很多学者对转喻的认识不断深化。转喻的源概念是指用来转喻的概念,主要有名物、动作行为和性状等,我们将源概念表示处所的转喻双音词称之为处所类转喻双音词。

汉语中有部分处所词的词义并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转喻的方式间接表意的。我们这里所指的处所词是表示地点、位置,并能用“哪儿”提问,用“这儿”“那儿”指代的体词以及体词性短语。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搜集到了24个转喻双音词。下面我们对这类词的转喻类型、文化内涵以及转喻的认知模式进行探析。

二、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类型、文化内涵分析

Lakoff&Johnson(1980)根据源概念和目标概念的内容将转喻划分为部分转喻整体、生产者转喻产品、事物转喻使用者、所有者转喻所有物、机构转喻负责人、处所转喻机构、处所转喻事件等类型。地点常与生活于该地点上的人、发生在该地点上的事、位于该地点上的机构紧密联系,因此地点可转指有关的人、事或机构[2]。我们从语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模式分成了五类。

(一)处所用于敬称转喻人

陛下 殿下 阁下 足下 麾下

这类处所词的转喻主要是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客气,一般不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而是用处所类词语转指代替对方。

“陛”在《说文·部》的解释是:“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旁礼切。”“陛”字的本义特指宫殿的台阶,“陛下”即指台阶之下,转指为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这种转喻现象的解释是:“羣臣與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吿之。”大臣禀奏事情或与皇帝对话,不敢直呼其名,由站在台阶下的护卫来传达,因此“殿下”就由处所转喻为对皇帝的尊称。

“殿”指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陛下”即指殿阶之下,转喻为对亲王或太子的敬称。

“阁”本指官署,古代三公才设阁,后来郡守官在职位上与三公相等,也可设阁。因此,古代尊称做官的三公、大臣、郡守等人为“阁下”。

“足下”为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词语来源于重耳和介之推的典故,“足下”作为一个词,一开始便转喻代表晋文公尊敬的人,后来演变为对尊敬的人的敬称。[3]

“麾”指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麾下”即指将旗之下,“麾下”由最初表示的处所词转指指挥军队的人,是对将帅的敬称。例如《三国志·吴志·张紘传》:“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

直呼其名在汉文化中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为了表示尊敬,可以由表处所的词转喻指人,这种转喻表达方式突出了汉文化和语言的特色,所以这类转喻的突出特点是转喻指人而表示敬称。

(二)处所转喻职业

茶房 江湖 门下

这类词语主要是用处所类词语转喻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茶房”指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用工作的场所“茶房”来转指在茶房工作、给客人提供热水的人。“江湖”作为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旧时表示四方各地,因为靠卖艺、卖药等生活的人四处流浪,后来“江湖”便转喻这类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因此“江湖”也是由职业的处所转喻某种职业或职业者。“门下”的本义就是指门庭之下,或在某人的门庭之下,处所词“门下”转喻指人,即食客、门客,后引申为职业,指门生、弟子、学生,南朝齐称侍中为门下,“门下”成为一种官名。这三个词都是由处所转喻指某一种职业。

(三)处所转喻所居之人

正室 侧室 偏房 四座 东床

这类表处所的词语通过转喻的方式,表示居于或位于某处所的人。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的地位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制度和礼俗反映在建筑格局上,则表现为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上也要进行严格的等级区分。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为中堂后室边房。室即谓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4]礼俗中夫妻是小家庭的核心,妻子居于正室,因而将“正室”作为妻子的称谓词。而妾作为非正式的妻子,在整个婚姻礼俗中是次要的,必须居住在侧室,即正房左右两侧的房间。因此,妾的居住处所“侧室”“偏房”“偏室”等也成为了妾的代称。室只有一间,而房可以有很多间,正好暗合妻妾的情形,由此又可以用“二房”“三房”“四房”等等来指称共事一夫而地位不同的诸妾[5]。“四座”指坐在四周的人,由坐的位置转喻坐在位置上的人。“东床”转喻指女婿,这一词出自《晋书·王羲之传》中的典故,原来的意思是坐在东边床上的人正是一位好女婿。后来便用处所“东床”转喻指女婿。

(四)处所转喻某类社会群体

门庭 豪门 将门 名门 权门 朱门 寒门 闾巷 闾阎 闾左

这类的词源概念都表示居住的处所,目标概念指住在这类处所的一类人。中国建筑的门不仅仅是一个入口,它们往往还具有引导、带领整个主体的作用,进入一座建筑先要进它的门,如同一本书的序言,使人对其整体产生一种总的印象。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部件,一个单纯的出入口,更是一个家族的“门面”,一种深入人心的礼制观念。[6]因而“门庭”一词便由处所转喻指家庭和门第。例如中国人讲究“门当户对”,这里实际指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对等,“门”和“户”这两个语素所隐含的意义已超越了本身的理性意义,人们在心理认知上经过词义的转喻,赋予了它们社会色彩义。豪门、将门、名门、权门、朱门、寒门的词义不再表示处所,而转喻社会中某一等级的社会群体。

“闾”指里巷的大门,后泛指里巷,闾巷一般是平民居住的地方,因而“闾巷”一词由处所又转喻平民。“阎”和“闾”近义,都指里巷的门,因而“闾巷”和“闾阎”近义,指平民。“闾左”本义指里门左边,秦时贫贱者居闾左,因而转喻指贫苦人民。《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司马贞索引:“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又云,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秦役戍多,富者役尽,兼取贫弱者也。”

(五)处所转喻机构

黉门

“黉门”是古语词,本义指校门,词义在演变的过程由表示处所转喻指教育机构,“黉门”一词转喻指古代的学校,另外还有黉门、黉宫、黉宇、黉序、黉校等说法,都是指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例如李汝珍的《镜花缘》:“多九公道:‘老夫姓多,乃天朝人氏,幼年忝列黉门。”此句中“黉门”便指学校。

三、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认知模式阐释

我们对所搜集的处所转喻词进行了词义分析,词义的转喻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我们有必要从认知模式上对这类词进行分析。沈家煊先生在《转喻和转指》(1999)一书中把转喻的联系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他的这篇文章是在句法的修辞层面论述转喻模式的,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转喻模式同样适用于词汇内部词义的转喻现象研究。本文在沈先生的转喻模式基础上将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模式分为以下三点:

(一)源概念和目标概念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

源概念必须和目标概念在一个认知框架内,人们才会通过源概念联想到目标概念,人们可以由处所联想到住在该处所的人,例如“正室”“侧室”等词;可以由处所联想到在该处所工作的某种职业,例如“茶房”“江湖”等;可以由该处所联想到住在此类处所的一类社会团体,例如“豪门”“寒门”等。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词的转喻具有文化特性,源概念和它所表达的目标概念在不同的民族中可能就不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例如外国人就不能理解“足下”为什么表示对人的敬称,因为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人们可以直呼其名,这类的处所转喻词很少见。

当然,人们的认知也有共性,在词义转喻上也表现出了认知上的相似性,例如汉语中用“手”转指“人”时很常见的,如新手、猎手、一把手,在英语中也有green hand、poor hand、great hand等用“手”转喻表示“人”。所以转喻在认知模式上具有民族性,也有普遍性。

(二)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密切关联,源概念的激活会附带目标概念的激活

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不仅要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而且还要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人们由源概念联想认知目标概念的必要条件。同一个认知框架内的概念可以有很多,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存在远近的差别。在人们的认知框架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源概念才能够激活目标概念。某种处所一定会有某种人在处所中生活或工作,所以处所一般转喻人、职业,当居住的人都具有某种共性,处所词便转喻这一类人。

(三)源概念在认知上的“显著度”高于目标概念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揭示,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是用突显、易感知、易理解、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7]例如在茶水房供水这个认知框架内,在茶房工作的人负责提供茶水,客人有时可能需要称呼这个人,但是不知其名,所以指称时临时找这个人的某个特点来称呼。这类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茶房工作,所以由这个人的工作场所“茶房”来指代这个人就变得非常自然。

通过对名物类双音词转喻的分析,我们发现转喻的源概念多是具体的、可见的,这类事物较为显著,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它们转喻为抽象的事物时,人们也更容易接受。

注释:

[1]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龙朝阳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动作行为类转喻双音词的语义及文化分析》所搜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380个转喻双音词,本文从这类转喻双音词中选出24个处所类转喻双音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王春华:《我辨“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写作,2011年,第8期。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室》,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8年版。

[5]果娜:《中国古代婚嫁称谓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6]孙跃杰,刘长飞:《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之门的文化》,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5期。

[7]段春云:《转喻中转体选择的顺应性特征》,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龙朝阳.现代汉语动作行为类转喻双音词的语义及文化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5.

[4]沈家煊.转喻和转指[J].当代语言学,1999,(1).

(黄静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猜你喜欢
转喻认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