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2016-11-10 10:44马晓霞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艾略特诗性个性

马晓霞

摘要:T·S·艾略特作为20世纪“但丁的最后一位传人”,开启了西方新一代诗风,其诗歌中的语言碎片、意象、典故、原型、宗教、文化等诗歌隐喻与现实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传统”与“初始经验”完美衔接,从而建构了强大的认知世界。文章通过研究艾略特的生平以及代表性的著作,探讨了艾略特的认知与选择所建构的认知世界。

关键词:艾略特;认知;诗性;个性

T·S·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主要诗歌作品有:《普鲁佛洛克的情歌》、《荒原》、《小老头》、《空心人》、《圣灰星期三》、《四个四重奏》,文学评论有《传统与个人才能》《论玄文学派诗人》《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这位艾略特,“由于他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

然而,艾略特的诗歌由于他的语言破碎,内容晦涩,且充斥着意象,典故,原型,宗教,文化诸方面因素,往往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阅读挑战,即使在繁复驳杂的注释帮助下阅读,读者依然很难建构连贯的思维。如此一来,我们就需要借助艾氏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历史语境等了解艾略特的认知与选择及其所建构的认知世界。

一、传统与个人才能

如果有人认为艾略特的诗剧成就不算太大,那么他的文学评论绝对是影响深远,他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评论著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被誉为“新批评文论之父”。1920 年,在他出版的文学评论集《圣林》中,艾略特详尽阐述了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关系,提出“非个性化”的观点,他认为:一,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二,诗人的心灵是—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三,传统具有广泛意义,它含有历史的意识(王恩衷,1989)。从以上的援引我们可以知道:首先,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论点与亨利.詹姆斯以及兰色姆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在强调作者应该从作品中隐退,诗人应该不要表露自己的感情与个性。诗人的感情是个人的,而诗歌的感情则是非个人化的。诗人不该为了炫耀精湛的技艺或宣泄个人的情感,或者向读者特意的炫耀而去写诗。诗歌不会因为高明的技艺,时尚的措辞以及强烈的情感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品也不会因为过去而过时,更不会因为现在而现代,诗歌是有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和时代责任的。真正的诗歌艺术是将诗人的情感和个性抛之妖妖,投入到艺术的历史的长河,正如艾略特在《但丁.地狱篇》中说:“关于写诗的技巧或者艺术,我们通过阅读《地狱篇》知道,最伟大的诗篇可以用最经济的文字写成,并且明喻、隐喻、文字美以及典雅等也可尽量避免”(王恩衷,1989)。其次,所谓传统,它应该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的,且应该具有历史意识,政治意识以及文化传承性意识等,艾略特的“传统”观点绝对不是对经典的俯首帖耳,曲意奉承,照搬照套,也不是僵死固化,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它是有生命的,而且是可以互动的抽象的集合。最后,“诗人的心灵是—种贮藏器”观点说明艾略特非常主张阅读与积累,诗人当然是知道的越多越好,因为当所有这些储存在大脑的积累达到一个燃点或者引爆点时才会迸发出艺术的光华。正如艾略特所比喻的,“一根白金丝放到一个贮有氧气和二氧化硫的瓶里去的时候所发生的作用”(1989)。如果没有在古典文学,人类学,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丰厚积累,如果没有《金枝》,《从祭仪到神话》,《神曲》,莎士比亚,自然就不会有《荒原》的惊世骇人,艳冠群芳。当然,作为一个名垂文史的巨匠,艾略特的历史文化意识,时代政治意识以及敏锐独到的见解,应该都是促成他成功的诸多因素。

二、诗性与个性

但是,《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建树并没有让读者将艾略特的诗歌与其个人割裂去看,几乎没有一位读者或评论家会在不知道艾略特的情况下彻底的赏析《荒原》,界定它的美学价值;也没有谁会在不知道这首诗是何年何月何时出自哪个国家那位作者之手时,就可以判断出《荒原》描写了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分崩离析的精神涂炭。因此,割裂的看待艾略特的诗性与个性显得捉襟见肘,难以真正的操作。另外,就个人创作来看,艾略特也没有真正做到“从诗歌中隐退”或者“逃避感情”,因为凡是读过《普鲁佛洛克的情歌》、《荒原》、《小老头》、《空心人》、《圣灰星期三》、《四个四重奏》的读者无不发现一个“幻灭贵族”从精神“荒原”走向“超度”的全部里程。

因此,在看待艾略特的诗性与个性时,我们不能将二者分裂对待。第一、诗性与诗学特征是不会随着主题的表达而流变的,亦就是:诗歌的创作虽受制于时代环境及意识形态,诗人的创作意识,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意识和个人生理等,但是无论艺术形式为何:诗歌还是小说,或者其它,都不会逃开潜意识对艺术表现形式选择,艾略特的诗性恰恰反映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在艾略特的诗中,隐喻是多层面的,表层上的典故,意象,神话,宗教原型和居于深层多元文化,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的隐喻相互贯通,交融媾和,以及以语言和语言碎片构成的外在形态之间的隐喻实现了艾略特诗歌的有机整体,并且诠释了矛盾碎片表象下的统一性;第二,诗人的个性决定了其诗学特征。艾略特的诗性就是他的个性使然,这里所说的个性并非单纯指代个人的性格,气质与嗜好,它是诗人潜意识里创作的决策者,是无意识的动机,当遭遇外来冲击,面对时代纷扰,人性泯灭,精神创伤,信仰倒塌,现代战争残酷等陵谷变迁,作者多年仓储的白金丝便遇到了氧气和二氧化硫,那么他的潜意识选择在肩举着“传统”的历史责任下显得非常公允,从而体现出诗歌的“非个性化”特征。

三、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首先,艾略特个人长期从事哲学,宗教研究,特别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比如,《荒原》的深厚自然离不开《金枝》,《从祭仪到神话》,《圣经》等著作的研究。在文学方面,艾略特比较推崇但丁,乔叟,以及英国玄学派诗歌,尤其喜欢伊丽莎白戏剧,因此艾略特的诗歌也就深受这些文学的影响。再者从诗人的一些文学论著我们可以看出艾略特比较的反对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浮夸作风;反对浪漫主义诗风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哗众取宠,但是艾略特绝对没有对经典与传统墨守成规,他在重新创造经典,并且让他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起承转合的作用。因此,作为新诗风的开拓者,艾略特是在以哲学诗篇构建一个艾氏认知世界,努力为传统以及经典疾走呐喊,以期唤起读者对于人性,战争,人生意义等哲学思考,积极呼吁人应该回归本质,自然与传统,这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就是这个历史意识使艾略特成为传统性的,使他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艾略特的诗歌艺术是在打乱了艺术的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使得这种格局重新调整。因此,艾略特自己也说“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指引”(1989)。

从时代语境来看,艾略特在创作他的经典诗歌的时间段是在1922年至1943年这个期间,而在这一个人类历史重要时段,发生的一切是人类整个历史的总和还要更加多,更加残酷。难怪尼采说“上帝死了”,萨特认为“存在虚无主义”,而马尔库塞直指后工业社会的人被“消费控制”;面对战争的残酷,面对原子武器的威胁,生在完全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面对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等二十世纪的阴暗画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充满非人性的竞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之间的矛盾需要新的宗教救赎。因此,艾略特的认知世界是有纵横两条线构成的,其中纵线是艾略特的诗歌在“传统”历史意识中所起到的艺术作用,横线则指艾略特的诗歌对于时代问题的探索,以其独有的见解和艺术手法揭示,呼吁并唤起的对生命以及人性的关注,所以艾略特的诗歌包括《普鲁佛洛克的情歌》、《荒原》、《小老头》、《空心人》、《圣灰星期三》、《四个四重奏》的主题都比较集中,共同反映了西方现代战争与工业文明摧残下,人性的沦落以及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异化与厄运。

四、结语

文章通过重温艾略特经典著作《传统与个人才能》,通过对作者“诗不是放纵感情”,“非个性”,“传统”以及“诗人的心灵是—种贮藏器”观点的援引分析指出:一、艾略特在古典文学,人类学,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丰厚积累,以及诗人历史文化意识,时代政治意识以及敏锐独到的见解促成他成功的诸多因素。二、 虽然艾略特强调诗人应该不要表露自己的感情与个性,诗人的感情是个人的,而诗歌的感情则是非个人化的。但是在看待艾略特的诗性与个性时,我们不能将二者分裂对待,因为凡是读过艾略特的读者无不发现一个“幻灭贵族”从精神“荒原”走向“超度”的全部里程。三、传统具有广泛意义,它含有历史的意识。“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1989)。战后颓废的人类文明呈现出纷繁驳杂的局面,碎片化、无序化,反逻辑,反传统,反宗教,甚至反人类的意识形态让西方世界文艺思想鱼目混珠。面对战争的残酷,面对原子武器的威胁,生在完全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面对人性的泯灭,诗人就应该有所担当。因此艾略特是在以哲学诗篇构建一个艾氏认知世界,努力以传统唤起人性的思考。最后,艾略特的认知世界是有纵横两条线构成的,其中纵线是艾略特的诗歌在“传统”历史意识中所起到的艺术作用,横线则指艾略特的诗歌对于时代问题的探索,其诗歌中的语言碎片、意象、典故、原型、宗教、文化等诗歌隐喻与现实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传统”与“初始经验”完美衔接,从而建构了强大的认知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J].外 国 语 文,2009(02).

[3]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4]赵萝蕤等译.世界诗苑英华艾略特诗选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艾略特诗性个性
卷首语
章鱼心
如何不写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艾略特的蜜月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