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知识与问题设计:《祝福》鉴赏练习设计商榷

2014-09-21 03:16苏玉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祝福问题设计想象

摘 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课后“活动体验”关于鉴赏想象的设计破坏了文本的整一性,导致文本意义的丢失,甚至使文本的存在也成了问题。根据叙事学理论,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读者的阅读想象只能是在文本叙事的留白处生成。规范化的问题设计,是语文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祝福》 想象 限知视角 问题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文后“活动体验”第二题的鉴赏设计,设计初衷是好的,不管我们对祥林嫂的人生际遇作出如何大胆的想象,其悲剧命运也是必然的,这体现了鲁迅《祝福》文本的深刻性。只是,如此设计问题,忽略了现代小说文本形式的内在规定,可能导致文本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使文本的意义流失,甚至于,文本的存在也成了问题。

这个文本鉴赏题设计如下:

鉴赏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它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请顺着以下虚拟的线索和情境展开想象,并把你想象的“故事”和原文进行比较。

(1)假如祥林没有死……

(2)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

(3)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

(4)“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

阅读小说,大多数读者对于小说中悲剧人物的命运都会给予同情,相应的审美想象也会从道德层面和问题解决的角度进行,即如以上的虚拟线索和情境所罗列的那样。但是,对于接受阅读练习的高中学生,虽然他们关于文本的审美想象也有道德的和问题解决的冲动,我们却不应该放任他们的冲动,应该给予他们相对专业的审美想象路径,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达成与文本的对话,也只有这样的对话,读者才能真正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

根据所拟的线索和情境,这里的“进行审美想象”实际上是要改写“故事”。我们先看这样的故事改写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想象的线索是“祥林没有死”,这个假设的直接结果,就是取消了祥林嫂寡妇的身份特点。祥林嫂逃到鲁镇做女佣,主要的驱动力是对婆婆逼嫁的躲避。如果祥林嫂不是寡妇,就不会有婆婆的逼嫁,也就没有到鲁镇做工的故事。《祝福》从大处看共写了五个部分的故事,第一部分,写“我”与祥林嫂的故事;第二部分,写祥林嫂一到鲁镇;第三部分,写祥林嫂改嫁到贺家墺;第四部分,写祥林嫂二到鲁镇;第五部分,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这其中四个部分的故事发生在鲁镇,如果祥林嫂不到鲁镇,就没有了《祝福》里“祥林嫂的故事”,从而在最基本的故事层面取消了《祝福》文本存在的可能性。

依循第三个想象线索“贺老六没有死于伤寒,阿毛也没有被狼吃掉”,我们所能改写的故事无非是祥林嫂在贺家墺熬成了婆婆,或许这个婆婆与“阿毛嫂”的关系也很紧张等等。

这两个想象线索,即使从最积极的方面安排情节,祥林嫂与祥林,或者祥林嫂与贺老六,大约也只能做成爱情剧,但是不可能成为乡村版的《伤逝》而赋予文本丰富的意义。而从消极方面看,是毫无疑义地取消了祥林嫂寡妇和再寡妇的身份。高远东先生在《<祝福>:儒道释吃人的寓言》一文中揭示了“鲁镇文化”的三个秘密,其中之一即是“(鲁镇文化的)风俗、信仰、禁忌等内容都建立在‘巫鬼的基础之上,因而它与祥林嫂之间的关系始终带有一种类似原始文化的愚昧性和野蛮性”,祥林嫂对鲁镇的社会文化秩序并不构成多大威胁,但却不为“鲁镇文化”接纳,究其原因,是因为祥林嫂无意识地触犯乃至亵渎了其植根于“巫鬼”的关于妇女的观念和其风俗中关于寡妇的禁忌。祥林嫂寡妇和再寡妇的身份,是呈现小说意义世界的主语符码。小说文本中,祥林嫂刚进入鲁家时,“四叔便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当她由于丧夫失子第二次进入鲁家时,便被进一步视为“不干不净”和“败坏风俗”,禁止参与祭祀事务。祥林嫂“被吃”的关键原因,就是其寡妇与再寡妇的身份。小说文本正是通过祥林嫂因此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而批判了鲁镇文化根源于“巫鬼”的野蛮内涵和残酷性。

我们所设计的审美鉴赏提示,如果结果导致文本意义的消解,甚至使文本的故事主体无法存在,这样的提示不要也罢。

再看第二个想象线索,“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我们且不说婆婆家人找到祥林嫂的情节设置,是导致祥林嫂再寡的必不可少的情节链条,我们只说,这样的一个想象线索,是如何罔顾了社会现实的一厢情愿之举。

《祝福》文本所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从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中得到对举性的介绍。《这也是一个人》创作于1919年2月,是《祝福》同一个时代的作品。小说主人公也是一个农村妇女,娘家怕浪费钱财而让她出嫁,婆家则是为得到相当于半条耕牛的劳力而娶她,婚姻与爱情毫无关系。她为夫家生了儿子,但小说情节并没有因此安排她提高地位。她也有反抗,出逃到城里当女佣,但最终被逮回,被当做牛一样卖掉。作品的主题是单纯明朗的,就是揭示劳动妇女非人的生存状况,她们的悲惨际遇,是那个时代劳动妇女逃不脱的宿命。设置“祥林嫂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只能说是基于我们这个时代妇女普遍解放的语境而给出的美好愿望,与祥林嫂的生活时代,与祥林嫂的命运,并没有关系。

第四个线索或者说情境是“‘我对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说‘我也说不清”。“对于祥林嫂的疑惑‘我也说不清”,文本的这个设置使我们注意到,“我”不是单纯的故事叙述者,作为故事人物,“我”有自身的形象意义。钱理群先生认为,《祝福》里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的故事,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我”的故事的认识意义是“将自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置于困境:‘我既对(祥林嫂的追问)这类形而上意味的深层问题缺乏关注与思考,面对祥林嫂的追问,又落入‘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境地,我终于以‘说不清即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回避了对追问的明确回答”,“并且发现了自认为与‘鲁镇社会(传统)绝对对立的‘自我与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见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如果我们改变了“我也说不清”这个情节,或者说取消这个情节,就将无法完成文本中的“自我与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的发现,也就无法深刻揭示初步具有现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故乡出走者的负面意义,进而消解了“‘我的回乡的故事”的认识意义。

以上对这四个想象线索或者说情境的设置不当之处的讨论,说明对于现代经典小说的审美想象并不能是无来由地或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它有着自己的逻辑,要尊重文本的整一性,不能随意取消或改变文本的情节。这四点想象的线索和情境,所触起的想象,也并不是一种审美活动,只能说是一种道德反应,是希望祥林嫂能过上一种好生活的善良的愿望。

对《祝福》这类现代小说的审美想象,笔者以为,主要是通过想象来补足文本的叙事留白。

陈平原曾说,“在‘五四作家中真正掌握纯客观叙事技巧的,大概只有鲁迅和凌叔华”(见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94页)。《祝福》就是这样一个“纯客观叙事技巧”的样本。

《祝福》文本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讲述者是“我”,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知叙事。另一个由“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在文本的第一部分,因为第一人称限知叙事的关系, “我”并不确切知道祥林嫂的死亡原因。小说刊行以来,关于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有种种讨论,其中的一些讨论,主要依靠情节的补充来作说明,这些补充的情节,就可视为审美想象。

由“我”所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并不是“我”亲见,大多是转述柳妈的介绍,柳妈介绍不到的行事,文本只好留白。这些留白,正是读者可以自由想象的地方。比如,到鲁镇之前,祥林嫂在与祥林的夫妻生活中,祥林嫂比祥林大十多岁,他们夫妻间有感情吗?如果有感情,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贫穷夫妻的“姐弟恋”?又如:祥林嫂和她婆婆年龄相差不大(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年纪在二十六七,她的婆婆却也才三十多岁),她们的婆媳关系又有哪些矛盾之处?如果我们通过想象活动,对诸如此类问题进行积极的情感干预,文本的意义世界将更加丰盈。

现代叙事学认为,小说情节的展开需要相应的动力基础,而在《祝福》的文本叙事中,我们却发现了“原动力”的不在场。小说开篇说,故乡已经没有“我”的亲人,并且,鲁镇也并不是我慰藉乡愁的地方,那么,我五年后再次回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的呢?如果说回乡是为了参加“祝福”礼,“拜求来年一年中好运气”,可“我”却并不沉醉在准备着“祝福”的气氛里,且“我”也没有参加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相比较于鲁迅其他故乡类小说中明确的回乡目的,比如《故乡》《在酒楼上》等,这次的回乡目的显然不明确,需要我们借助下文鲁四老爷对维新党人的诅咒以及“我”落寞的情绪才可探究得到,无疑,这样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补充一些情节的,这又是一种审美想象。

由此可以知道,只有尊重文本,我们才能够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一些更专业的线索或情境,进而通过审美想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活动,否则,所谓的审美想象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痴想。

(苏玉军 江苏省沭阳县沭阳高级中学 223600)

猜你喜欢
祝福问题设计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