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佳 罗 英 肖 莹 刘成丽 王伟彪 刘小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教育为明显目的,却能够对儿童的发展带来长期巨大影响的理想早期教育方式。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 Holdaway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其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分享阅读走入了中国[1]。笔者在医学史年会上同道的介绍中,觉得分享式阅读也可以运用于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学中讲解历代的医家、医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原著,需要让学生自行阅读原著。教学所面对的多是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中医学,对中医学的理解有限。如何提高他们对中医学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古籍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分享式阅读不失为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
选择2013级中医学实验班,共33人。学期初由教师公布参考书单(见下图1),学生可自行在参考书单中选择书籍阅读,也可以另选感兴趣的中医书籍。根据教学日历,在每次课结束前安排10-12分钟时间,安排3-4位同学,将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内容或自认为书中的闪光点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简短点评。
学期结束时,通过简单的问题问卷调查学生对分享式阅读的认可度。调查问卷涉及是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分享式阅读是否对学习中国医学史有帮助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分。
在本次实验班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分享了包括《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宗必读》、《温病条辨》、《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思考中医》、《笔花医镜》等多部中医著作。有时候同一部著作,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享,如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有的同学分享升陷汤的应用,有的则分享对张锡纯中医汇通的理论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兴趣盎然。学期末收回问卷31份,问题一“对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的看法”中,选择A很感兴趣者7人,占22.6%,选择B感兴趣者21人,占67.7%,上述二项共占90.3%,选择C不太感兴趣2人,占6.5%,选择D不感兴趣1人,占3.2%,可见大多数同学对本课程具有浓厚兴趣。问题二“经过一个学期的分享式阅读,你认为这种方式对学习中国医学史是否有帮助”的回答中,选择A很有帮助者12人,占38.7%,B有帮助者11人,占35.5%,上述二项共占74.2%,选择C帮助不大者8人,占25.8%,选择D没有帮助者0人。可见同学对分享式阅读这种教学方式较为认可,多数同学认为通过一个学期的分享,对自己学习中医有帮助。问题三对教师的评分中,平均95.7±4.3分,最低分86分,最高分100分,这也反应了同学对教学方式是比较认可的。
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多数仅有少量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而对中医古籍涉猎很少,在介绍历代医家典籍时,如果单纯只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学生对学习理解为单纯的知识记忆和被动接收,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行阅读古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询问教师或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而课堂上的分享则让学生变学为教,不仅要自己理解所读书籍,还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梳理后,较为精炼地向其他同学表述。因此,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思考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1]徐玉容.试论分享阅读实践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