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014-03-25 18:40徐曼曼
关键词:附点律动音乐作品

徐曼曼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汶川 623002)

美来自于人的感知,审美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表现。音乐审美能力是审美能力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在参与音乐活动时体会到的音乐感知、聆听到的音乐律动以及感悟到的音乐内涵。《乐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说明了声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而产生的,人内心真实的感受也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物可触心,在音乐活动中,音乐作品包含的音色、音高、音值、节奏、旋律等表现出了情感,参与的人就能在此领会音乐的内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有的学生对音乐的音色、音高、音值、音量、节奏、旋律还有些生疏,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用音乐的物理力对人的内心产生作用十分重要。音乐的物理力对于任何人的心理力都能产生作用,造成心物感应的契合,因而任何人都可在音乐审美中获得审美愉快,这就解决了审美主体不一定要对音乐有理论把握才能欣赏音乐的矛盾,从而奠定了音乐欣赏可以普及和提高的理论基础[1]。

一、视唱练耳的音乐审美原则

1.感知性原则

在音乐中有一个核心的元素叫节奏,节奏是视唱练耳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节奏是把音的长短有规律地组织起来,以强、弱、快、慢的形态组成了音乐的各种运动状态。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节奏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音乐风格和类型的标志性象征,例如协奏曲、伦巴舞曲、进行曲等等。在歌曲和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有一定特征的节奏形式,叫节奏型,节奏型可以分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前十六节奏型、后十六节奏型、切分节奏型、附点节奏型、休止符、三连音等。学生对节奏的强弱感知对比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附点节奏型来感知它的律动美,附点节奏型包括附点全音符、附点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节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附点十六分音符节奏。用音乐审美的原则去感知附点节奏型,体会波浪起伏般旋律的运动。特别是附点八分音符,听觉上给人以活泼、跳跃的舞曲性。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实践节奏的训练,还应让他们通过对不同节奏特点的对比从感知角度理解不同的乐感,同时对不同节拍的节奏加入基础的指挥手势,让学生感受静中有动的乐趣,好像春天刚发芽的柳条随着微风徐徐舞动,动静结合,从对事物直接的感性认知提升到对音乐审美的理性认知。

2.启发性原则

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音乐旋律就是音乐的灵魂。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或全部思想,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独立的许多音的横向单声部进行,叫做“旋律”[2]。旋律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曲者内心的情绪感情,心境的不同面对事物所折射的音乐物理力也不尽相同。作曲者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生活经历、文化积淀、对景物、事物、人物的内心感受,思想领悟进行音符的书写,并在音符中注入了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和弦,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大有小,大到歌剧、小到乐段。视唱练耳教学时启发学生通过对小乐段、歌曲的视唱,感受到作曲者内心思想感情的起伏和变化,在视唱中把握作品内涵,体会作品的旋律韵味,通过学生自己的“二度创作”来完成视唱。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与它生命[3]。视唱练耳不应只是机械的训练,而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演唱更好地表达音乐之美。

3.渐进性原则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视唱练耳教学具体来说由“视唱”和“练耳”两大块组成,视唱是运用音乐基础知识把乐谱的书写谱面规范地、正确地口头表达出来。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工尺谱,对今天音乐学院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如同天书,无法解读,然而,在河北农村的笙管乐“音乐会”艺人那里,他们通过大量的“韵谱”(相当于我们的视唱),早已熟练掌握了工尺谱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唱出谱面上写着的“谱字”,还能有滋有味地唱出没有写出来的音符[4]。音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视唱的作用不可忽视。练耳是通过平日日积月累对音乐的大量听音练习,形成对音乐的掌握能力。在奥尔夫的幼儿音乐教学中,大量的运用到了节奏、打击效果的技巧,在培养幼儿音乐乐趣的同时,从简单到复杂,练习幼儿的音乐乐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对欧洲的大小调式容易掌握,对中国的五声调式、民族调式却感觉有难度,这就是因为在日常音乐课程教学中,一贯使用的教材是以欧洲大小调为核心编写的,让学生形成了对欧洲音乐的惯性的思维。试想,在现今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教材的核心,运用渐进性原则,培养学生对中国调式的音乐审美,就像河北农村的笙管乐“音乐会”的艺人们一样,把看似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进而提高学生对视唱和练耳的音乐思维的灵活性。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艺术美

1.节奏鲜明之美

视唱练耳课程中蕴含着许多艺术资源,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技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感受这些艺术之美。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找寻到鲜明节奏的艺术之美是进入音乐殿堂的起点。在20世纪有几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的音乐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音乐教学法,如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佐尔坦·柯达伊、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等等。这些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们从节奏的律动入手,形成了自身的教学体系。例如,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的教学理论,并试验、创建了一整套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是其中最重要的、最著名的教学方式之一,达氏系统的节奏教学,把律动、即兴、视唱带进音乐教育里,认为音乐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先直觉,后分析”,先由感性后过渡到理性,主张在实践中领悟真理[5]。

2.旋律情感之美

音乐的旋律情感之美既有内在的美也有外在的美,旋律地上行下行、迂回婉转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旋律和语言一样有着它质朴、凝练、纯净的美妙。旋律的情感时而高昂、时而雄劲、时而哀伤、时而欢腾,旋律里包含着庄稼人的期盼、工人的团结、楷模的精神,更包含着国家的和谐、民族的复兴。在教学中,不要忘记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想象到旋律所包含的款款深情。

三、视唱练耳审美教育的课堂实践

1.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和理性组成,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在音乐的审美中感知也是基本的能力之一,拥有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有一个环节称为“听音模唱”,就是通过对学生耳朵的听辨训练,锻炼学生对节奏、音高、音色、音值、强弱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一种对音乐元素的整体体验之旅,为了避免枯燥,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音乐的记忆能力。首先,通过聆听各种乐器音色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和表现力;其次,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通俗、民族、美声、民通、原生态等,让学生在感观上树立音乐类别的概念;其次,让学生实践参与节奏的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鲜明之美和旋律情感之美在直观上有一套完整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感性认知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2.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能力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着它内在的情感表达,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如何引起学生情感和情绪的共鸣是对音乐作品情感把握能力的关键。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叫“对位心理”,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的曲目形式较为多样化,让学生在视唱之前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事件发展才能让学生进入作品的角色,完成“对位”。例如在视唱《唱脸谱》这首歌时,理解我国京剧各种脸谱的特征,对外国人观看到京剧时“美极了”、“OK”、“顶呱呱”等惊叹表达,才能将作为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戏曲的自豪感和美感完整地唱出来。另外,鼓励学生们多阅读书籍、多接近自然。书籍是心灵的鸡汤,在书籍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自然中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在曲目时就能准确地抓住中心思想,把握作曲的情感,在每一次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来实现的。无论是演唱、演奏、创作都离不开着淋漓尽致地作品表现。视唱练耳教学的鼻祖圭多,在教学中曾提倡手势教学,这是一个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技巧。7个世纪后,约翰·卡尔文创造了另一种手势教学法,包括七种不同的姿势,通过在空中所处的高低不同位置,各自代表着音阶的一个唱名,显示出音阶中各音之间的高低关系,从而掌握音准[5]。在后来的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中也强调了身体与运动的结合。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不仅只是演唱,还可以从学生的身体律动、对旋律的创作方面来表现。

总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淀知识和深刻体验,养成良好的艺术修养。视唱练耳教学是学生进入音乐大门的钥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曾海平.音乐审美的心理结构探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增刊:68 -71.

[2] 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章彦译.亨利·伍德编著.论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 孟凡玉.除了技术还有什么-视唱练耳文化属性谈[J].人民音乐,2007(11):59-61.

[5] 唐俊岩.简述视唱练耳教学的演进[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4):66 -68.

猜你喜欢
附点律动音乐作品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基于逆子结构分析方法的车门振动噪声分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论节奏中特殊时值的简快教学方法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