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学专业开设《经典与临床》课程的调查问卷分析

2014-12-05 06:38谈馨媛范冠杰
关键词:教研室中医学问卷

谈馨媛 范冠杰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中医经典”因其蕴含的理论价值以及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指导意义,一直为中医学者所推崇,甚至“奉为依归”。对“中医经典”的认识和学习应该是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说:“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1]”。

如何将经典知识转化为诊疗能力,将经典内容从呆板、枯燥的“白纸黑字”转化成“悬壶济世”的救人之术需要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和中医思维的不断培养。纵观古今中医大家,无一不是熟谙经典而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因此,中医院校在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时,务必会抓好经典和临床两个方面。

目前,中医院校的中医学教育已逐渐意识到经典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如何学习经典?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临床知识,安排临床实践内容?目前临床师资力量能否满足理论和实践兼有的课程需要,是目前经典临床教学的一个难题。

同时,在课程设置前,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必须首先了解和分析现有情况,这一过程被称为“需求分析[2]”。这个过程是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我院一贯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因此,继我院开创性的成立“中医经典”病房,使用纯中医手段治疗危急重症后,内科教研室即开展了在中医学专业中开设《经典与临床》课程的调查问卷,以期了解广大教师对本课程设置必要性、重要性的看法以及对授课能力、授课方式的探讨。为课程的开设做前期的意见整理,现总结如下。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纳入范围

内科教研室具有主讲老师资格的在职授课老师,包含肿瘤、呼吸、心脏、脑病、肝病、血液、内分泌、肾病、消化等专业。

2.调查方法

就课程设置的必要性、重要性、课程设置方法、授课方式、参与度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随后电话采访各专业教学秘书,对问卷进行预调查,并对相关内容做微调整。

3.数据整理及统计

问卷回收后用EXCEL2003进行统计,主要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1.一般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共有124名主讲老师,除去检验专业主讲老师14名,下乡挂职、病、事休假人员9人,共有在职主讲老师103名。通过现场、邮件、电话等形式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73份,回收率为70.87%。

参与调查问卷的老师,35.9%具有高级职称,其中21.9%(16 人)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8.8%(21人)为主任医师(教授),其余为主治医师(讲师)。73位老师涉及肿瘤、呼吸、心脏、脑病、肝病、血液、内分泌、肾病、消化、经典科室等各专业。除7名老师是西医背景外,其余都是中医医师(如表1)。

表1 73位参与调查问卷的老师职称分布情况

2.对课程的认知度及授课意愿

调查显示共有49名老师未曾接触过该门课程,对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不清楚,占所有参与调研老师数的67.1%。由于是探索性的课程,有授课意愿的老师仅47名,不足70%,甚至有9位老师明确表示将中医经典从书本教育中抽拨出来,引入到临床课程,具有较高的课程设置难度,临床教师对经典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担任授课。但同时,调查也显示,作为一门新的课程,超过90%的老师对听课或教学观摩具有较高的兴趣和关注度,仅6.8%的老师表示有兴趣参与观摩活动,但因临床工作繁忙,时间有限。

3.对课程开设时段的设置以及设置形式

82.52%的老师认为《经典与临床》应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本科阶段更应注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著作的书本知识学习。研究生阶段培养则注重于将书本知识灵活运动到临床中,甚至在临床专科培养中结合“中医经典”教育,在临床实际运用时培养引经据典的能力。

大部分受访老师认为本课程的开设应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比如专科疾病的经典运用,或是某一症状(如发热、消渴、头痛等)的经典运用等。有7名老师觉得课程可以灵活设置,结合专题讲座和课堂书本教育两种形式。5名老师认为应该结合专题讲座和临床实践两种形式,对学生的具体掌握会有帮助。

而对于授课内容,56.2%的老师认为经典课程还是应该回归经典,授课内容集中在经典原文的临床运用上。

4.内科教研室承担能力调研

42位老师(占总人数57.5%)明确表示内科教研室额外承担该课程的能力有限。尤其在目前教学任务繁重、没有专职经典研究人员的情况下更是能力有限。同时新课程的教义、讲稿、大纲的编写、教研室集体备课以及选定临床实践案例等都要大量的前期准备时间。调查中有2名老师表示教研室有教授该课程的人才,应该先组建一支“经典与临床”的教学团队,然后全力筹备该课程,但是要给与团队的老师更多的备课时间,并从繁重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抽脱出来。

5.主讲老师推荐

除5名老师不清楚推荐哪些老师上课外,大部分老师均认为我院新开设的临床中医经典科室(采用纯中医理论和方法收治、治疗内科疾病)的老师理论知识丰富,并具有一定的脱产拜师学习经验和临床运用经验,且流派特色明显,可承担本课程的课程设置研究和课堂教学。

三、总结

中医学教育的特点是重视“中医经典”的书本教育和中医学临床临证能力的培养。我国近代中医院校教育的历史不长,在借鉴西医院校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现有的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当然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讲,我国的中医院校教育,尤其是“中医经典”的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结合“中医经典”书本教育和临床课程实践教育的“经典和临床”课程还没有统一的科学范式可循。

课程设置是一个宏观的、高层次的教育学概念,它涵盖了大纲、课程、项目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之初,要充分地调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中医专门人才。同时也要基于中医学习的规律,来设置系统的、科学的“中医经典”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了解施教者的教学理念是课程设置的前提。能为制定中医学高等教育政策和设置“经典临床”课程提供依据;也为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以及为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已经成为目前中医学高级人才,尤其是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举措。但和其不断提升的战略地位相反的是,纵观全国中医院校经典课程的教育,其教学时数和地位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课时不足必然导致施教者和受教者对“经典”学习和运用缺乏信心,也更容易受到现代医学的冲击。

我们通过调研也发现,教授“中医经典”的多为经典教研室老师,而临床课程的课堂教育则多由临床就职的老师担任,所以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中医经典”的临床运用十分重要,但往往教育的结果是“经典”和“临床”之间是脱节的、不衔接的。经典学老师重理论轻实践,临床老师重时间轻理论,两者难以融会贯通,真正的中医经典学内容难以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和发挥。

更让我们觉得严峻的是,临床教师对“中医经典”的运用认知尚且不足。我们如何能做好“经典”的课堂教育、传承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因此,开展“经典与临床”等相关教育探索、尤其是率先开始课堂教育、课程设置的摸索十分重要,也是每一个有使命感的中医人的内心愿望,这从受调研教师表现出的强烈学习观摩兴趣中可见一斑。

另外,我们认为在教授方式上可采用多样化形式。比如可以开展经典诵读,组织方歌记忆方法学习,问题导向法的学习运用,还原经典医案场景,组建临床实践讨论小组等等。务必让刻画于书面的经典内容走进临床,接上地气,也为我们临床型中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的方法提供借鉴。

[1] 叶放,等.周仲瑛教授学术成就撷英[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273 -277 .

[2] 吕光耀,等.中医经典教学现状与教改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6 -117.

猜你喜欢
教研室中医学问卷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问卷网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问卷大调查
趣闻
问卷你做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