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娇凤
【摘 要】本文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挖掘生活资源、构建数学活动、加强估算和综合运用从而解决问题等五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情境;体验;活动;估算;综合运用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在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例如,认识11—20以内各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摆学具。教师请学生先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这时,小朋友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摆成一堆;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10个小圆片放在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通过观看同学间不同的摆法,比较优缺点得出最佳的答案。接着教师再让小朋友思考:“你想现在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此时,学生已经模糊感受到15即为10个加上5个。小朋友们能用各种形式来表示15这个数:有的用10个正方体再加5个正方体,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是学生在向我们传递着同一个信息: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用来表示“15”这个数,从而达到对“15”这个数本质意义上的感悟与把握。
二、动手操作,让数感具体化。
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在教授“加减法(二)捆小棒”时,学生遇到一个难题,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在调查中,学生中在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数器的达到39人以上,我班有45人。为了巩固对计数器的认识和运用,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这样不是可以随时随地地练习了吗?教师组织学生摆学具,用学具摆出十几的数。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圆片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通过学生的讨论,比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你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有刚才的操作比较活动作基础,学生模糊感受到15即为10个加5个。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15这个数:有的用10个圆再加5个圆,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有的还采用了点子图来表示……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学生传递同一个信息: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用“15”这个数学符号表示,从而达到对“15”本质意义的感悟与把握。
三、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强化数感。
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数感训练的题型和题目,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实施,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能凸现数感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不仅学会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数感得以发展和提高。如:“20以内退位减法”(数学一年级下册P14第6题)小白兔与小灰兔共收了16个萝卜,小白兔分给小灰兔9个,小灰兔说:你剩下的太少了。在练习中,我让学生猜一猜小灰兔为什么会说“剩下的太少”?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16、8、9、7几个数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又如该页的第8题,小猴子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读完题我马上说了一句话:这些小猴子真厉害!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他们?让学生提问。既培养了数感,又培养了学生在获取数字信息的同时能作出分析和判断的习惯与能力,这也正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如下的设计,效果不错:看看我们的数学书共有几页?摸摸、看看有多厚。猜一猜书的一半大约是几页,你能比较快地找到接近中间的页码?再请你找到50页,然后你能尽可能快的翻到100页吗?这里要讲求方法和策略,必须用到估的方法,而且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般纸张的不同页数相对应的厚薄程度。其实这就是对于抽象的数的一种物化或外化方式,也正是数感的一个方面。
四、在数学交流中优化数感。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标准》关于数感所描述的内涵之一。如: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有哪些可以用数或数码来描述?教师在平时数学中要善于捕捉,让学生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可以经常请低年级学生说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楼房号、班级学号、体重、身高等。对中高年级可以组织一些用数表达交流的活动,比如让学生仿照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法,用数字表示自己的学校和班级以及自己的座位号,为自己编一个学号等。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培养数感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观察、体验、操作、交流、应用等,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