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题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4-09-19 12:52刘凤芝
考试周刊 2014年6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刘凤芝

摘 要: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在非选择题部分中,41题是一大“亮点题”,这道题启示我们:要真正考好历史就要在能力和素养上下苦功,不应该押题、猜题,教师要增强目录教学法的意识。利用教材目录,建立树形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知识体系;利用教材目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总之,目录是历史教材的灵魂,目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利用教材目录,形成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再逐步深入吃透教材,最终记住并理解几本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利用目录 读透教材

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我迫不及待地了解考题。河北省使用的是全国新课标Ⅰ卷,在非选择题部分中,41题是一大“亮点题”,该题不仅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更值得分析的是它的题型,与平时训练的比较设问类、评述类、启示类、特点类等均不同,它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历史素养,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原题如下: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这是一道目录分析题,整体上是突出主干知识的。如果考生对所学教材目录不熟悉或不能冷静分析就无从下手。若对教材目录印象深刻,则通过对比答案自然显现。我校使用的是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在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下设四个子目,分别是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通过与题中目录对比,恰恰缺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尤其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如教材中详细介绍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

答案示例: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抗战全貌。

这道题启示我们:要真正考好历史就要在能力和素养上下苦功,而不应该押题、猜题。教师要增强目录教学法的意识。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目录在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呢?

一、准确把握历史教材目录的构成和特点

不同学科的教材,目录结构是不同的,历史教材目录是由专题、章节、子目构成的。每一个专题要涉及的问题一目了然,一个专题就是一个主题,专题下分几节讲解,章节的题目用若干子问题陈述。如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至晚清),下设四节,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西周);二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汉);三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四是《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晚清)。由此得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从汉至元)——强化(明清)这一主线。其他专题大体上也循一条时间主线,纲目明确。

二、利用目录读透教材

1.利用教材目录,建立树形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建立知识体系如下:

由此看出根据目录把整个知识点归纳、系统化。

2.利用教材目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如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由理论到实践);第三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理想变成现实)。这样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3.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

学习中不能仅限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知识网络。即将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组合,形成一个知识整体,也就是将同一时期分布在必修一、二、三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如近代中国的抗争、探索与社会进步是交织的,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对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政治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经济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第一目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和物质生活变迁,必修三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都与辛亥革命有关。

三、利用目录有效记忆

目录是课本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信息,如何读最有效呢?

1.忆。翻开目录,看看自己能否根据目录,依序记忆各个章节里的知识内容,回忆其中的概念、性质等,在记忆过程中,可以边忆边把知识点记在草稿纸上,加深印象,忆不起来时再打开书翻看有关内容。

2.说。在独立回顾记忆一番后,和同学或父母共同述说各个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起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讲的人固然印象深刻,听的人等于又重温了一次。

3.写。默写目录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记住了教材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录知识写下来。注意,写时不一定机械地默写目录上的几个标题,可以加上归纳和创造,基本内容不错、不漏即可。写一遍,印象深刻,效果很好。

4.扩。所谓“扩”,就是自编一“补充目录”。因为教材的“目录”仅列出每课的名称,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目录,不妨将每课下的小标题抄下来,变成一个“补充目录”。

总之,目录是历史教材的灵魂,目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利用教材目录,形成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再逐步深入吃透教材,最终记住并理解几本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按照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线索贯穿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主干知识的有效记忆,改变学生依赖背诵学习历史的习惯,自行寻找知识答案的思维逻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endprint

摘 要: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在非选择题部分中,41题是一大“亮点题”,这道题启示我们:要真正考好历史就要在能力和素养上下苦功,不应该押题、猜题,教师要增强目录教学法的意识。利用教材目录,建立树形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知识体系;利用教材目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总之,目录是历史教材的灵魂,目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利用教材目录,形成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再逐步深入吃透教材,最终记住并理解几本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利用目录 读透教材

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我迫不及待地了解考题。河北省使用的是全国新课标Ⅰ卷,在非选择题部分中,41题是一大“亮点题”,该题不仅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更值得分析的是它的题型,与平时训练的比较设问类、评述类、启示类、特点类等均不同,它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历史素养,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原题如下: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这是一道目录分析题,整体上是突出主干知识的。如果考生对所学教材目录不熟悉或不能冷静分析就无从下手。若对教材目录印象深刻,则通过对比答案自然显现。我校使用的是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在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下设四个子目,分别是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通过与题中目录对比,恰恰缺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尤其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如教材中详细介绍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

答案示例: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抗战全貌。

这道题启示我们:要真正考好历史就要在能力和素养上下苦功,而不应该押题、猜题。教师要增强目录教学法的意识。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目录在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呢?

一、准确把握历史教材目录的构成和特点

不同学科的教材,目录结构是不同的,历史教材目录是由专题、章节、子目构成的。每一个专题要涉及的问题一目了然,一个专题就是一个主题,专题下分几节讲解,章节的题目用若干子问题陈述。如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至晚清),下设四节,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西周);二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汉);三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四是《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晚清)。由此得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从汉至元)——强化(明清)这一主线。其他专题大体上也循一条时间主线,纲目明确。

二、利用目录读透教材

1.利用教材目录,建立树形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建立知识体系如下:

由此看出根据目录把整个知识点归纳、系统化。

2.利用教材目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如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由理论到实践);第三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理想变成现实)。这样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3.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

学习中不能仅限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知识网络。即将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组合,形成一个知识整体,也就是将同一时期分布在必修一、二、三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如近代中国的抗争、探索与社会进步是交织的,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对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政治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经济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第一目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和物质生活变迁,必修三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都与辛亥革命有关。

三、利用目录有效记忆

目录是课本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信息,如何读最有效呢?

1.忆。翻开目录,看看自己能否根据目录,依序记忆各个章节里的知识内容,回忆其中的概念、性质等,在记忆过程中,可以边忆边把知识点记在草稿纸上,加深印象,忆不起来时再打开书翻看有关内容。

2.说。在独立回顾记忆一番后,和同学或父母共同述说各个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起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讲的人固然印象深刻,听的人等于又重温了一次。

3.写。默写目录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记住了教材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录知识写下来。注意,写时不一定机械地默写目录上的几个标题,可以加上归纳和创造,基本内容不错、不漏即可。写一遍,印象深刻,效果很好。

4.扩。所谓“扩”,就是自编一“补充目录”。因为教材的“目录”仅列出每课的名称,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目录,不妨将每课下的小标题抄下来,变成一个“补充目录”。

总之,目录是历史教材的灵魂,目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利用教材目录,形成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再逐步深入吃透教材,最终记住并理解几本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按照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线索贯穿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主干知识的有效记忆,改变学生依赖背诵学习历史的习惯,自行寻找知识答案的思维逻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endprint

摘 要: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在非选择题部分中,41题是一大“亮点题”,这道题启示我们:要真正考好历史就要在能力和素养上下苦功,不应该押题、猜题,教师要增强目录教学法的意识。利用教材目录,建立树形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知识体系;利用教材目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总之,目录是历史教材的灵魂,目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利用教材目录,形成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再逐步深入吃透教材,最终记住并理解几本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利用目录 读透教材

2014年高考已经结束,我迫不及待地了解考题。河北省使用的是全国新课标Ⅰ卷,在非选择题部分中,41题是一大“亮点题”,该题不仅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更值得分析的是它的题型,与平时训练的比较设问类、评述类、启示类、特点类等均不同,它考查了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历史素养,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原题如下: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这是一道目录分析题,整体上是突出主干知识的。如果考生对所学教材目录不熟悉或不能冷静分析就无从下手。若对教材目录印象深刻,则通过对比答案自然显现。我校使用的是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在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下设四个子目,分别是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通过与题中目录对比,恰恰缺少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尤其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如教材中详细介绍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

答案示例: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抗战全貌。

这道题启示我们:要真正考好历史就要在能力和素养上下苦功,而不应该押题、猜题。教师要增强目录教学法的意识。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材目录在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呢?

一、准确把握历史教材目录的构成和特点

不同学科的教材,目录结构是不同的,历史教材目录是由专题、章节、子目构成的。每一个专题要涉及的问题一目了然,一个专题就是一个主题,专题下分几节讲解,章节的题目用若干子问题陈述。如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至晚清),下设四节,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西周);二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汉);三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四是《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晚清)。由此得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从汉至元)——强化(明清)这一主线。其他专题大体上也循一条时间主线,纲目明确。

二、利用目录读透教材

1.利用教材目录,建立树形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建立知识体系如下:

由此看出根据目录把整个知识点归纳、系统化。

2.利用教材目录,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如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由理论到实践);第三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理想变成现实)。这样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3.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纵向整合。

学习中不能仅限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知识网络。即将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组合,形成一个知识整体,也就是将同一时期分布在必修一、二、三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如近代中国的抗争、探索与社会进步是交织的,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对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政治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经济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第一目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和物质生活变迁,必修三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都与辛亥革命有关。

三、利用目录有效记忆

目录是课本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信息,如何读最有效呢?

1.忆。翻开目录,看看自己能否根据目录,依序记忆各个章节里的知识内容,回忆其中的概念、性质等,在记忆过程中,可以边忆边把知识点记在草稿纸上,加深印象,忆不起来时再打开书翻看有关内容。

2.说。在独立回顾记忆一番后,和同学或父母共同述说各个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起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讲的人固然印象深刻,听的人等于又重温了一次。

3.写。默写目录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记住了教材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录知识写下来。注意,写时不一定机械地默写目录上的几个标题,可以加上归纳和创造,基本内容不错、不漏即可。写一遍,印象深刻,效果很好。

4.扩。所谓“扩”,就是自编一“补充目录”。因为教材的“目录”仅列出每课的名称,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目录,不妨将每课下的小标题抄下来,变成一个“补充目录”。

总之,目录是历史教材的灵魂,目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利用教材目录,形成先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再逐步深入吃透教材,最终记住并理解几本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按照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线索贯穿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主干知识的有效记忆,改变学生依赖背诵学习历史的习惯,自行寻找知识答案的思维逻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