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生产规模与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2014-09-18 00:03蒋逸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商业信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摘要:文章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农户的决策行为,证明企业在订单农业的基础上为订单农户提供商业信用,提高农户的生产规模,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委托代理风险。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与要素契约相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商品契约同样可以在农业生产中稳定地实施。

关键词:订单农业;商业信用;商品契约;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 引言

本文认为通过在订单农业这一商品契约的基础上,企业为农户进行商业信用,一方面可以为资本匮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投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专用投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是否参与这一商业信用甄别农户的真实合作意愿。下文中,通过构建委托代理模型,本文将证明这种嵌入到订单交易中的商业信用可以有效控制农户的生产行为,大大降低契约不完全性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委托—代理问题。

二、 订单农业的中的委托—代理模型

1. 模型设定。

假设1:为了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订单企业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这种专用性投资要求农产品原料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在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的情况下,企业不会选择违约而不收购合格的农产品原材料。因为一方面企业必须收购足量的农产品原材料进行生产,不然企业将面临专用投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无法从市场上获得或难以辨别符合标准的原材料。实际上,企业还面临着被农户“敲竹杠”的风险。

假设2:农户是理性人,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情况进行交易,且农产品有畅通的流通市场,同时按照订单企业标准生产的产品同时也满足流通市场上一般产品的标准。

在订单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假定收购农产品的企业方无强制执行产品收购的合同条款或强制实施交割的手段(往往是后者),农户面临的实际是两个可选择的交易对手,一个是收购企业,另一个是合同外的一般交易市场。企业为了能够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确保足额足量购得生产原料,一般会在订单中约定以一个高于市场平均价格(P0)一定差价(EP)的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同时,企业在订单中会约定要求农户产出的产品符合企业的一些质量标准,只有符合收购标准的产品企业才会以保护价收购,这也是企业之所以要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原因之一。这样一来,农户的理性决策是先尝试与企业交割,若符合约定的生产标准,就以保护价卖给订单企业,若因质量标准未通过被企业拒收,订单农户可以将产品在市场上出售,预期是获得市场均价。

假设3:农户生产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入生产的资产量。

现考虑农户,不签约的情况下,农户按传统方式生产,并以价格P0将产品销往市场。假定此农户投入生产的资产总量为K,同时一般情况下对一个农户家庭来说劳动力是不变的,且生产规模的主要约束在于资本量,因此为了方便分析,不考虑劳动力变量。那么,设农户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K0是农户的自有生产资本,Kt是假设农户通过无限制的融资增加生产投入而能容纳的最大有效投入量。

假设4:对农产品的达标情况,企业检验和农户的生产结果具有一定随机性,其概率分布稳定。

由于企业对于农产品的检验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准确性,或者由于无法全部检查而采取抽查的形式等原因,企业收购(或拒绝)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或不符合)预设的收购标准。特别是当一些标准,例如GAP(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s,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是对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做出规定,又很难再最终产品上有所直观表现的,但检验误差所造成的错判最终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如被第三方标准认证机构察觉而被吊销认证资格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农户存在“浑水摸鱼”的可能。

当然,同时也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农户可能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流程在操作,但是由于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即便农户付出了相应的努力,最终仍没能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

假设5:农户要想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的产品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且产量越大努力的需求越大。

若农户签约生产,农户可以选择是否付出努力按照企业制定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因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农户是否按标准执行了生产流程,因此企业只能根据产出的产品进行鉴定,由此来决定是否按合同价收购产品。这就产生了问题:若农户按规定执行了,可能因为不可控或随机因素导致产品不达标;同时,未按标准生产的产品也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获得合同价收购。两者的差别在于发生概率不同。

现设定,e为农户为执行标准化生产规范付出的努力水平,将其分别标准化为一个零努力水平和一个正努力水平:e∈{0,1}。付出一个值为e的努力意味着农户承担了一个值为Ψ(e,Q)的货币化的负效用,并令

由于产量越大,努力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负效用越高,同时农户标准化生产具备规模效率,标准化生产所付出的努力的负效用随产量的增加边际递减,即 >0, <0。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随机性,设努力水平以如下方式影响生产的结果:农户最终能够实现的产品的价格为 ,只能取两个值{P0,P1},其中P1-P0=EP>0。努力对于生产结果的随机影响表现为概率分布Pr( =P1|e=0)=?仔o,Pr( =P1|e=1)=?仔1,其中?仔1>?仔0,记?驻?仔=?仔1=?仔0。

2. 不含商业信用的订单农业。在订单农业中,企业提供给订单农户的商业信用实际上是一种生产性融资,能够增加农户的生产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在无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且同时由于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农户难以或者必须以很高的成本增加生产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只能以自有资本K0进行生产。在K=K0的情况下,农户的最大生产规模为Q0=F(K0)。此时,农户将产品销往市场获得收益(或称劳动所得)为:

R0=Q0·P0-K0=F(K0)·P0-K0

由于签订订单后,农户有两种策略,即,S1:按标准化流程生产获得高概率的合同价收购,以及S2不按标准化流程生产从而获得以低概率取得合同价收购。两种策略获得的期望价格分别为:

引入生产规模变量,两种策略获得的收益分别为:

令农户采用S1策略以自有资本进行生产,此时,K=K0,总收益为R0,则R0=R(Q0)=PQ0-K0-?渍(Q0)。

类似的,令农户采用S2策略以自有资本进行生产时的收益为R0,则R0=R(Q0)=PQ0-K0。

显然,由于P=?仔0P1+(1-?仔0)P0=P0+?仔0EP>P0,从而R0>R0。因此,农户总是倾向于选择签订契约,因为总会有“鱼目混珠”获得合同收购价格的可能,所以,企业与农户签订契约存在逆向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分析,考察农户的策略选择问题。农户是否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生产,关键取决于两种策略获得的总期望收益的大小。只有当R(Q)?叟R(Q)时,即

时,农户会选择按标准化规范进行生产。易得,

?啄Q?叟?渍(Q)

换句话说,农户是否选择按合同约定的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取决于付出努力的成本和相应获得的期望额外收入(期望价差乘以产量)的大小关系,而决定这一结果的只有一个变量,即Q。

显然,存在一点Q*,使得?啄Q*=?渍(Q*),此点为激励临界点。在产量小于Q*时,农户选择S1策略所获得的期望收益的增加值不能弥补农户为此而付出努力的负效用,农户将选择S2策略,即投机行为,此时企业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将非常大。

因此,农户是否会选择努力遵守合同规定,按照标准化条款进行生产,关键取决于自有资本量能否支撑农户将产量扩大到 以上。而问题就在于,在农户面临严重信贷约束的情况下,生产资本不足的情况总是存在的,同时企业又很难识别出哪些农户的产量达不到激励零界点,从而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使订单稳定性大大降低。

3. 有商业信用的订单农业。在农户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契约农业中的农产品收购方,即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农资农具等生产资料的赊销,或者提供担保等手段直接给农户提供信用,可以缓解农户融资困难以至无法扩大生产的困境。这种方式不仅能使产量的扩大,同时企业还控制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选用,从技术层面上提高了对于生产流程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通过商业信用的形式为农户进行生产性融资同样是面临成本的,不同的是,企业可以通过适度提高赊销产品价格或者收取担保费用等手段覆盖成本,这类似于隐含的利息。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比农户强,因而借贷利率将低于农户。这使得企业可以将其信用交易的隐含利率设定在低于农户的融资成本,同时高于企业本身的资金成本的水平上,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这一状况可以通过构造一个联系资本投入量和期望收益之间关系的模型来解释。当农户固有资产不足以使产量达到激励临界点时,农户可以选择融资。若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可获得的贷款的利率为rH,那么农户的融资成本(资本成本)为

其中,K(Qt)为F(K)的反函数,表示一定产量的生产资本需求量。rHbank(Q)表示农户不能通过企业的商业信用来扩大生产,而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融得资金所面临的融资成本。

同样,企业给农户提供商业信用面临一个成本,但是由于企业的信用水平比农户高,贷款难度比农户低,所以企业的资金成本比农户要低得多。在不影响分析的前提下,用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rL表示企业的资金成本。这是企业愿意为农户提供商业信用,同时又不增加企业成本的最低的向农户收取的隐含利率。可以用如下函数表示从企业获得商业信用农户所面临的融资成本的最低值:

当然,企业往往并不会以rL的利率为农户提供融资。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利率,获得资本性收益,因此可令企业实际向农户收取的隐含利率为rfirm。这样,农户所面临的实际的融资成本为:

rc表示订单农业合约中隐含的利率。

以上设定的三个分段函数全部是Q的一元函数,由产量决定。将它们加到图1的?渍(Q)上,会得到最终农户的成本曲线,如图1。

图1中Q1*为通过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扩大生产后面临的激励临界点,在Q1*点处:

因此,只要产量大于这一值,农户就会选择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生产,不会有浑水摸鱼的态度。

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若农户选择从商业信用以外的其他渠道进行生产性融资,由于利率太高,使得激励临界点也非常高,因而需求的资金量也非常大。首先,农户可能很难获得那么多贷款资金,另一方面,过高的激励临界点或许已经超过了农户能够承受的最大产量和风险承受能力。

分析的重点在于通过商业信用,农户和企业的处境发了什么变化。图1中A表示农户在获得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后,付出额外努力按照合同标准进行尽职生产最终获得的超额回报,其值为

B为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获得的资本性收益:

上式中,若企业在合同中包含的隐含利率等于企业的资金成本,B=0。总之,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合同,在覆盖资金成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资本性收益。

图1中C段可以表示扩大生产所用的资金的必要收益。

若企业提供给农户的商业信用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难么C可以衡量银行支持订单农业中商业信用的贷款收益。

总之,以订单农业为载体,企业附加一定的商业信用,通过向银行获得贷款间接为农户融得资金或提供生产资料,最终农户、农业企业和银行会获得三方互利共赢。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农户获得了商业信用后产量得到扩大,总的收入必然增加,这样农户会很珍惜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如果他们采取偷工减料等隐藏行为,产品不符合标准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失去与企业继续合作机会的风险会大增,理性的农户是不会这么做的。

三、 结论

通过对无商业信用条件下模型对农户决策的分析,本文发现农户总是愿意与企业签订合同,不论自己是否打算按合同约定的标准生产,因此企业面临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代理模型证明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若企业在订单交易中,为农户提供商业信用,可以有效增加农户的资产专用性(源于商业信用的扩大产量),从而有效缓解农户的投机性行为。通过这一手段,不仅可以保证产量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充分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也对产品的质量提供了有效地保证。因而,商业信用可以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与农户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加强与银行的合作,获得更多资本支持,作为桥梁实现大型金融机构在不会面临更大的风险的前提下有效支持农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4):22-30.

2.FAO.Agribusiness and Small FarmersFAO Research Center,2001.

3.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经济研究,2002,(1):14-19.

4.关伟,黄鸿星.加快推进农业企业信用交易发展.银行家,2013,(5):103-105.

5.蒋逸,马九杰.产业组织形态商业信用与农户融资困境的缓解——基于四川省生猪产业的三个典型案例.东岳论丛,2014,(1):159-167.

6.李贞.基于贸易信贷的订单农业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94-9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3&ZD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08AJY027)、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13XNH148)。

作者简介:蒋逸,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7-08。

猜你喜欢
商业信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
家电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影响和风险对策
商业信用对货币紧缩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