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龙
摘 要 随着经济发展,信用行为越来越成为日常经济行为,信用经济也成为现今的重要经济形式。马克思信用理论作为研究信用问题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有助于人们认识信用,更好地发展社会信用经济。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信用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75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尤其是解析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和以此为基础的规律总结对于现今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无情揭露有助于我国更好地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尽可能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危害。尤其是在信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用问题的重新思考。因此,梳理和探究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对信用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信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规避由信用引发的经济问题,更能充分利用信用以促进经济发展。
1 信用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是马克思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了当时英国信用制度,在批判地借鉴了其他经济学家关于信用的认知见解的基础上,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形成的对于信用的科学总结,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关于信用起源的论述进行简单梳理。
1.1 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完成生产必须以社会化形式进行,需要整合社会上其他个体所拥有的私人生产资料才能完成基本生产。同样,以私有制为前提的生产社会化将会创造大量的产品,同时生产出更多的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转化为更多的闲置资本,这就成为了孕育信用的土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存在的闲置资本越来越多,资本家是不会将有可能成为资本的大量生产资料用于个人享乐消费的,生息资本在这种情况下被创造。而生息资本以固定的形式出现在资本家或银行机构以有组织的盈利为目的,就演化成了信用。
1.2 信用是货币支付职能的演变
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反过来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效率。但随着商品流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无法再像从前一样同时完成交换,这促使货币必须在执行支付职能的形式上做出变化,这就出现了预付或赊欠等形式,这也是信用的主要呈现形式。这种形式并不是一种现实中进行的支付职能执行,而是以一种未来预期收益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商品流通顺利进行,这减少了资本家在流通、交换等环节耗费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反过来也刺激了信用的快速发展。
1.3 信用是对高利贷资本的扬弃
高利贷资本作为一种以借贷形式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的资本,与信用形式下的升息资本具有相似性,只不过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凸显出更大的优越性,高利贷资本得以生存的落后分散的生产方式和残酷的剥削的土壤不再存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方式发生巨变。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高利贷资本不再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成为了生产发展的阻碍。生息资本作为继承了高利贷资本优点的资本,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以全新的面貌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2 信用的本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下的生息资本即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时,发现此时的货币交换发生在现实的商品流通环节之外,独立的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仿佛不再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关,就能够自行增殖。由此,马克思以揭示信用本质的方式对信用进行了界定:“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让渡的这种特有形式的运动。”①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研究的信用虽然是经济范畴,但也包含一定的道德范畴意义,因为在信用的定义中,“以偿还为条件”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的,不管这种信任是如何建立的。
3 信用的形式
在真正的资本主义信用经济下,具有资本属性的货币如果依然现实地执行职能,便失去了信用存在的意义。从形式上来说,信用下的货币更多的是在必要环节上才真正执行职能,其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一般是由其他凭证代替执行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说明在众多信用形式中只论述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本文亦如此。
3.1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之所以被马克思如此看重,主要在于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下的最早也是最基本形式。商业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阻碍,尽可能减少货币直接执行职能的次数,增快生产速率,以完成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上的扩大再生产。在此基础上,生产者和商人之间凭借彼此的信任以预付或赊购形式完成最初的信用行为,并且常常以商业汇票的形式出现。
商业信用是一种资本家之间进行的信用行为,并不具备足够的牢固的信用基础。因为这种行为必须以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前提。一旦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将各资本家利益连在的信用关系将瞬间破裂,单个人之间的信用行为影响着整个商业链上的每个资本家。另外这种信用行为仍然需要资本家具有一定的现金,以免出现汇票无法兑付,但又急需支付给另一张承兑汇票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确实是常常发生的。这也侧面反映出商业信用在经济繁荣时期确实能够大大促进资本主义生产,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这种信用关系将难以维系,资本家开具的汇票也将没有任何价值。由此可见,商业信用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紧密相关的信用形式,但尚不成熟。
3.2 银行信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信用的弊端与不足逐渐显现,资本家们为了更加稳定地开展信用行为,必然寻求更有保障的形式,银行信用顺势而生。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以国家为后盾,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货币形态资本的信用行为。这主要依赖于银行业业务的发展,也是信用的最基本形式。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国家形式的银行资本家与代表个人的资本家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家的安全性为这种关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时银行的身份也能向职能资本家提供大量的来自分散于社会的闲置货币资本,帮助其进行生产活动。
由于银行所提供的货币资本源自分散于社会各处的闲置货币,这在最大程度上冲破了商业信用下货币资本以资本家自有货币数量的限制,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信用关系。并且银行信用以国家为信用后盾,大大增强了信用的安全性。但是银行信用与生产活动本身之间不再直接相关甚至是相反的,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信用可能正处在繁荣阶段,因为经济萧条时人们不愿意将闲置货币用于投资或消费,更愿意存放于银行,此时的货币资本供大于求,资本家能以降低的利息率获得更多的货币资本用于生产经营。所以总体看来,“表现在利息率上的借贷资本的运动,和产业资本的运动,总的说来是方向相反的”。②
4 信用的影响
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信用,因此他所分析的信用影响也是资本主义信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信用对于社会化大生产有利有弊,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
4.1 积极作用
(1)加速社会资本的集中。在前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信用形式的发展过程主要是职能资本家在现实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对于利益和安全性的作用下做出的选择。而在信用形式的发展中,随着信用形式的深化,其所具有的吸收和聚集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信用的杠杆作用促使社会上的闲置资本以最大化形式集中在银行资本家手中,然后借予职能资本家从事更大程度上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社会资本最大集中。
(2)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信用的产生的目的即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货币现实地执行职能的次数,减少实际流通和交换过程中的货币使用量,从而让职能资本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信用形式的不断发展,也是将这种目标更大程度的实现,最终在非必要的环节将不再出现现实货币,能使用商业汇票或银行汇票的地方不再使用货币,能使用更少金额货币就能完成相同职能的地方绝不使用等值货币,这大大减少了时间,降低了流通费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3)促进利润平均化。在市场规律调节下,社会资本由利润低的部门流入利润高的部门。信用形式下职能资本家带着银行家提供的聚集了社会闲散货币的借贷资本纷纷由低利润部门进入高利润部门,将进一步社会利润在不同社会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加速利润平均化。
4.2 消极作用
(1)滋生投机欺诈行为,破坏市场秩序。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下,许多不善于生产和经营的资本家也可以通过制造条件从银行家那里获得借贷资本,从而获得对社会财富的支配权,并有可能利用他人的财富为自己获取财富,这与信用产生的初衷相悖。在这些人身上,信用并不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来获取财富,而变成了以投机欺诈的方式侵占他人财产的便捷方式。
(2)孕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资本的轻易获得致使部分资本家并不珍惜包含他人劳动、代表他人财富的资本,在既不生产该资本、又不具有该资本所有权的情况下,享乐奢侈成为必然,现实的生产被现实的货币所取代。这大大刺激了消费行为,但这是经济的虚假繁荣,背后隐含着的是繁荣背后的危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货币危机——与现实危机相对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表现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③
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信用的起源、本质、形式与作用,冷静客观地对信用进行了科学分析,其观点对于现实发生的信用行为仍然适用,相信在应对信用经济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依然能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②③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9+55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