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英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立足学生现实的心灵需求和未来的身心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文从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两方面阐述如何开启幽闭的心灵,挖掘学生的自主潜能。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情境 语言情境 情感情境 直观情境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全新的,促进教学,以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活跃、主动发展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启学生幽闭的心灵,挖掘学生的自主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教学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要求学习者全身心参与。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且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激发学生自主潜能的有效手段。
问题情境: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教师用《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首歌赞扬的是谁?”“‘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做出了哪些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历史性的决定?有什么历史意义?”以此唤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新课,带着求知的欲望进行新知的探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运用在导课阶段,而且可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录像,渲染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沉重感,后提问:“通过看录像,你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了解到了什么?关于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残暴罪行,你从课外还了解到了哪些?”这样富有情境的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继而针对问题的解决体验历史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促使自己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中。
语言情境: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一般的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传播知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道德风貌的工具。如果教师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起课来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再辅以适当的手势、温情的眼神,就能创设引人入胜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昭君出塞”这部分内容,欣赏“昭君墓”图片时,教师如果只作平铺直叙的叙述,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但如果根据教材的内容,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生动激昂的语调叙述:“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好天气自然伴随着好心情,那么老师心情也很好。今天老师想过把导游瘾,带同学们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十公里处去旅游。那里有一座墓,墓上草色青青,树木苍翠,鸟语花香,在塞外茫茫的沙漠中犹如一片绿洲,显得格外耀眼。这座墓是为了纪念一位奇女子。她奇在史书、汉书上都有记载称颂她的内容,连中国已故的国家领导人之一董必武先生都亲自为她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位奇女子就是王昭君。”那么学生就很有兴趣,会激起自主探知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显然,正是教师以自己的适度的语言艺术,巧设情境,才为学生掌握“昭君出塞”的过程及意义奠定了基础。
情感情境: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揭示历史长河的千变万化,真情讲述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热情讴歌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深情礼赞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这样以一些情感手段创设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从而强化学生的历史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转化为自主学习历史的理性追求。
直观情境: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多么形象生动,学生如果没有直观的感受,就会印象含糊、认识不深。因此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历史再现,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时,必须提供多种手段,如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向他们直观再现历史:一方面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把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从遥远变得贴切,从模糊变得清晰,从虚泛变得具体。以直观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立足学生现实的心灵需求和未来的身心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启幽闭的心灵,激活学生自学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布鲁纳.教育过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