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看网络语言变异的规律

2014-09-16 16:28刘炎飞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隐喻

摘 要:以往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语言的生成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本文认为网络语言变异是有规律可循,有生成理据的,它们的生成都遵循了“象似性”原则,是隐喻思维的结果。

关键词:网络语言;象似性;隐喻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普及,网络交际成为了人们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方式。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是它只能依靠键盘输入文字或符号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双方面对的是冰冷的计算机,没有表情,无法感知对方的情绪;二是互联网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入了快车道,网络交际也越来越追求快捷与方便。因此,在既要追求效率,又要求准确传情达意的双重需求下,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的是口头语的内容,而是书面语的形式。当然,网络语言并没有脱离现代汉语这个母体,只是在这个母体基础上,通过形、音、义等方面的变异,来满足交际的需求。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探究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以窥网络语言变异的生成规律。

一、网络语言变异遵循“象似性”原则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语言具有理据性和象似性特征。” [1]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笔者在《网络语言的认知观》(2013.9)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网络语言在变异的过程中生成理据。

(一)语言符号的变异。与规范的现代汉语相比,网络语言的“形”中,汉字不再是唯一,往往还包含了数字、字母、外文、键盘符号等。

1、键盘符号。由于在网络交际中,表情以及手势等这些辅助交际手段的缺乏,网民通过抓住现实交际过程中表情、手势等的“形”,利用键盘符号组合成与之相像的“形”,来补缺。如“:-x” 嘴巴被封起来了,表示闭嘴的意思;“^_~” 向对方眨眼睛,表示很俏皮的样子;“^^v”高兴地笑,用胜利的手势,表示成功了的意思。这些符号都是在抓住其与人在生活中的表情或动作之间的“象”的基础上,将键盘符号进行组合变化,使其在传情达意时能透过冰冷的计算机变得生动幽默、声情并茂。

2、数字字母。无论是数字词还是字母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汉字而言字形简洁,书写快捷,这就适应了网络交际的需求,因此得到了网民的追捧,数字词和字母词数量在逐年递增。用数字和字母代替汉字,它们共同的生成理据就是运用了“谐音”, 如拼音谐音,大部分都是用拼音首字母组合来表示词汇。“NB”表示“牛逼”; “tk”表示“偷窥”的意思;“zz”表示“转载”的意思。数字谐音,“14”表示“意思”,比如:不好14啦;“98”表示“酒吧”; “5170”表示“我要娶你”。

3、外文。网络语言中有大量的外文词渗透了进来,而且还广泛流行,这些外文词大部分来自英语,也有少量的日语等其它外国语言。外文词的渗透,据笔者分析,主要是抓住了“义”的相似性,因为外文相对于汉字而言,字形简洁,更适合于网络交际,使用时往往采用了缩略手法,使字形更简洁。如“BTW”表示“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SP”表示support,支持;“BBL”表示“Be back later,过会儿就回”。

(二)词汇变异

词汇变异主要体现在词形的变异和词义的变异两方面,但无论是词形变异还是词义变异都遵循了“象似性”原则。

1、词形变异。据我们考察,网络语言中的词形变异主要利用了“谐音”,抓住了“音”的象似性特征。用方言或键盘输入排序靠前的词来替换现代汉语中固有的词汇。方言替代主要是源于网民的语言习惯,对于习惯于用方言表达的人而言,方言是最适合他们交际的语言。键盘排序靠前词替代主要是因为交际中没有语言规范的约束,而又追求快捷的表达,不影响对方理解的情况下,网民所使用的一种词形,慢慢这种词形会因为网络本身的裂变式传播特点而被广大网民知晓,并被广泛使用。如“稀饭”表示“喜欢”;“油菜花”表示“有才华”;“捉鸡”表示“着急”;“虾米”表示“啥,什么之意,来自闽南语发音”。

2、词义变异。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词形和现代汉语中的词形一样,而意义却千差万别。这种构词方式往往带有戏谑意味。如“白骨精”本身来自《西游记》中,是个贬义词,但在网络语言中“白骨精”是表示很精明能干的意思,即“白领+骨干+精英”,是一个褒义词。“蛋白质”在规范的现代汉语中一个生命科学名词,属中性词,但在网络语言中的“蛋白质”是表示“笨蛋+白痴+神经质”的意思。这些网络词语主要借助相同的“形”,对意义进行颠覆,而使词具有趣味性。

二、网络语言变异是隐喻思维生成的

隐喻“就是将一个认知领域的结构或逻辑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里。也就是说,用一个比较熟悉的、形象具体的、容易把握的认知领域去表达另一个比较陌生、抽象、难以定义的认知域。” [3]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还属思维方式范畴。Lakoff & Johnson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认为“隐喻无处不在”。[4]也就是说,隐喻思维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当中。而网络语言的使用者相对年轻,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因此在网络语言变异过程中,大部分是隐喻思维的结果。网络语言变异中的隐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生物隐喻、容器隐喻、身体隐喻。

(一)生物隐喻

生物隐喻是网络语言变异过程中常用的隐喻模式,用人们熟悉的动物来比喻现代生活中不同特征的人,如“恐龙”在网络语言不再是一种灭绝了动物,而是指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孩。“网络爬虫”指的是那些不能熟练使用网络,在网络交流中反应比较慢的网民。“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匿鸟”指在网络中隐身了的网民。

(二)容器隐喻

在我们生活中,容器无处不在,人们对容器非常熟悉,因此,容器隐喻在网络语言中非常普遍。容器隐喻是将网络中某些事物或事件想象成一个容器,把它概念化。因为互联网的信息时海量的,甚至无法量化,因此在网络语言中,将互联网比喻成海洋世界,所以在线传递信息被称为“充水”(灌水);只浏览消息而不是回消息称为“跳水”(潜水);张贴的粉丝称为“水手”。另外,还把Web论坛比喻成一栋楼房,如提供主题贴的人被称为“LZ”(楼主);第一人回复主题称为“抢沙发”;相邻的论坛被称为“隔壁”;表达不同意见作为“拍砖”。网络语言还把时尚想象成为一个容器,在时尚之外,也就是落伍的意思,被成为 “你out了”,时尚之内就是“in”,指时尚、跟的上潮流。

(三)身体隐喻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典型的人类思维特点,网络语言变异中,有很多词语是基于人类身体的基本经验,去测量理解他们周围的事物。如“踩一脚”也称踢一脚、留个爪子印等,表示跟帖之意。如“皮肤”喻指“软件界面”,如QQ(腾讯的即时通讯)的皮肤。“幼齿”喻指年幼的儿童,有时候也用来指傻得可爱的人。

三、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语言变异是具有生成理据的,是网民通过隐喻思维,抓住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象”而生成的结果。诚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多,网络语言肯定会越来越丰富,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她的轨迹一定是可循的,而且一定是有生成理据的。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炎飞.网络语言研究的认知观[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13.

[3]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2).

[4]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刘炎飞(1980-),女,湖南婁底人,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