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散文法度探究

2014-09-16 23:48:55李琦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奏议散文

陈宝琛是晚清名臣,其人“清简疏放似魏晋间人”[1],而他的诗文正是其生命历程与思想情怀的艺术体现,其诗温柔敦厚、清雅简古,其文“有桐城诸老峻洁之长而能去其末流冗弱之弊。”[2]陈宝琛的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也较少为学者所关注,但其散文亦“固然可传者也”[3]。凡大家之为文用笔,必与常人不同,虽一挑一趯,亦有法度可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索陈宝琛散文的法度,并由此挖掘其背后所体现的思想情怀,以期对陈宝琛散文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一字不苟

陈宝琛一生命运坎坷,波折的政治经历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谨慎性格的形成。杨钟义《奏议序》曰:“公每戒以审时度势,勿多言。”[4]由此可见陈宝琛性格之谨慎,为人处事之矜慎。文如其人,陈宝琛的散文亦是如此。陈遵统曾评价陈宝琛的散文说“以散文言,矜慎之至,一字不苟。”[5]可见一字不苟是陈宝琛散文的一个重要法度。

陈宝琛以其七十年间的所见所闻所历为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而为文,重视资料的来源与考证,足以见其为文之严谨矜慎。陈愈復的《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师特谥文忠太傅先府君行述》较为完整的记录了陈宝琛与人交友的情况,这些经历都为陈宝琛的赠序、寿序、传志等文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如陈宝琛为谢章铤八十大寿写的赠序《谢枚如先生八十寿序》,将他与谢章铤的交往点滴都写入了序中:

“方先生在都时,宝琛疏狷寡合,晨夕切磋,惟三五人。”

“及出都,则以独善、兼善之义抵书宝琛。”[6]

陈宝琛将与谢章铤先生交往的言行细节都展现了出来,语精词粹,不仅让我们对谢章铤先生有了清晰的印象,更是研究谢章铤先生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又如:

“君天性宽厚,内行纯备,论学主敬静,与人务诚恕。”[7](《叶恂如同年六十寿序》)

“《亥既集》出,典重如亭林,婉至如遗山,獻然亦史料也。”[8](《郭春榆宫太保七十寿序》)

等,无一不评价客观、用词矜慎,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窥见陈宝琛与友人的交游之况,更可以感受到陈宝琛一字一句严谨不苟的学术精神。

陈宝琛十分重视探索考证,《沧趣楼文存》中录陈宝琛为他人所作的诗文序跋共二十二篇,陈宝琛正是在仔细阅读、考证之后才为其作序。陳宝琛在为林绍年作的赠序《林文直公奏议序》中,客观评价了林绍年的奏议集:

“宝琛受而读之,肃然曰:‘甚矣,一代之兴亡,其系与辅臣与谏官也乃若此哉!”[9]

《林文直公奏稿》客观上大量保留了晚清朝廷内政、军事、战役、以及太平天国等重要文献,正如陈宝琛所言,林绍年的奏议正是清末时政兴衰的反映。可见陈宝琛一字一句都在考证的基础上而发,力求客观精审,不作虚妄之言。故而傅增湘《沧趣楼文存序》评价陈宝琛的散文“稿中赠序、墓志诸作,于事无曲笔,于人无溢辞,其精审为史稿所不及。”[10]

陈宝琛还客观公允的评价了林绍年的政绩。正如《清史稿》所载:

“以州县吏罄赀远宦,人地不习,无益於杜弊。请援汉、唐故事,免避本籍。部议自县丞以下,如所请行。益饬吏治,得朝贵请讬书辄焚之。”[11]

由此可见陈宝琛为文之精审,一字不苟,客观公允,而不妄加评断,故而陈遵统评价说“文存也,可作史乘观矣。”[12]

陈宝琛的散文有寿序共二十九篇、传志二十九篇、哀祭十二篇以及序跋二十二篇,篇篇矜慎,一字不苟,他以其七十年间的所见所闻所历,为这些友人、长辈、亲属等的事迹、成就、缺憾等都做了客观的叙述以及公允的评价。陈遵统《沧趣楼文存读较后记》曰:“记其七十年中,以一身丁绝绩之交,积所见闻,发为忾叹,故虽寻常楮墨,多足为后人探索考证之资。”[13]由此足以见陈宝琛为文之谨慎,文字之精审。

二、阐幽垂鸿

陈宝琛的散文或多援引掌故以阐幽垂鸿,或多论国家社稷而瞻言百里,而这都莫不表现出陈宝琛高尚的气节与清流的风格。陈宝琛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世称“清流四谏”,傅增湘也说他“负直谏声”[14],可见陈宝琛立身大节、慨然澄清之大志。

陈宝琛的赠序、墓志、传志等文中常有关掌故,傅增湘《沧趣楼文存序》曰:“第以公身系物望,晚又饱经世变,其为文也,虽一鳞一爪,类有关于掌故。”[15]陈培锟《沧趣楼文存序》也说“至若所为文,多有关掌故,足以型方训诂,阐幽而垂鸿。”[16]而其记轶闻旧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文字有关人心世道”[17](陈之麟《沧趣楼文存跋》),通过对这些掌故的记叙,而从中阐发出为人处事的大道理,以期为世道人心有所裨益。如:

“礼之亡于人心久矣,益以异俗之渐染,新说之喧呶,不悦学之大人以为无用而忽之,或且恶其害己而坏之防,恶知其祸之烈,有不止于亡国若此哉![18](《曹君直礼议序》)

“近以世变纷纭,课暇辄掇录旧闻,以自讬于君言孝言忠之义,冀于世道人心裨补万一。”[19](《谢枚如先生八十寿序》)

这两则掌故虽寥寥数语,却于小事中见大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陈宝琛以天下社稷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对国家礼义的现状忧心之深,感概之切。

陈宝琛的奏议常论及中外交流和国家建设的治国之道,能够阐别人所不能阐之事,传别人所不能传之理,且其所论列,皆国家大计与正义所在。陈愈復说陈宝琛“皆言人所不敢言,于是人知先君为能持大体者也”[20](《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师特谥文忠太傅先府君行述》),可见陈宝琛有瞻言百里之能力,立身大节之决心。如:

“中国海口之多,甲于寰球,断无分布重兵之理。京师为天下之根本,长江为财赋要区,稍有风鹤,全局俱震。而台湾,七省门户,孤悬海外,众所垂涎,故今日之海防,必首天津、次长江、次台湾。”[21](《七省水师议》)

陈宝琛以其清流之心、大节之志,面对中国海防漏洞百出的局面,毅然直谏,阐发了自己关于海防的部署之道。杨钟义说“迄今思之,始知古大臣訏谟远猷,瞻言百里,非章句小儒所能窥其涯涘也。”[22](《奏议序》)。

又如《论球案不宜遽结倭约不宜轻改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等都是陈宝琛关于国家外交事宜的奏议,他以自己宏观把控的能力、高瞻远瞩的眼光阐述了自己独特的邦交及自强之道:

“窃臣闻日本使臣近因俄约未定,乘间请结琉球一案,啗我以南岛,臣闻之且疑且愕,以为分琉球,一误也;因分琉球而改旧约,又一误也。”[23]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24]

陈宝琛以其俯仰中外的大智慧,从扑朔迷离的局势中洞悉了事件的本质,正如陈遵统所说,“舍其表而言其理,则俯仰衰盛之原,盱衡中外之变。”[25](《沧趣楼文存读校后记》)由此陈宝琛精准的阐明了与俄、日邦交之道以及国家自强之理。

无论是援引掌故,通过小中见大而传为人处世之理,还是瞻言百里,通过俯仰中外而论国家自强之道,都是陈宝琛立身大节的心志体现,他阐幽垂鸿仅希望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足见其心怀天下的高尚品格。

三、法密机圆

陈宝琛的散文法度俨然,其结构之严谨、技巧之圆润、风格之峻洁,实得桐城诸老之真传,却又自具特色。李之鼎《宜秋馆诗话》中认为陈宝琛“诗学临川,柕机缜密。”[26]而其散文亦是如此,其中不乏大量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之作。

杨钟义的《奏议序》中提到“文襄尝为长官,见其缜密靖深。”[27]可见陈宝琛的奏议不仅结构缜密,而且内涵深厚,可谓内外兼备。陈宝琛的《七省水师议》就是结构缜密,条理清晰且内蕴深厚的名篇:

“一曰审地以扼要;一曰变法以尽利;一曰任人以责实;一曰筹饷以持久。”

“然窃观中国大势,幅员最广,则用兵宜审其重轻;政俗异宜,则利用亦求其通变。用人不由于众举,故虑之不能不深;征饷不出于商输,故筹之不能不密。”[28]

该篇以以上四事为论证主体,用词简练,言辞恳切,句式变换,主次分明,脉络分明,总分总的结构严谨缜密,排比论证层层递进,颇有气势。同时以中国各项国情为事实论据,分析透彻,发人深思,足见陈宝琛思虑之深沉、考虑之周全。

陈宝琛的奏议如伊犁废约、琉球外属、台湾巡守、陈洋务六事、固越二策等都是结构俨然、论证透彻而又内涵深厚之作。抛开结构和内容这些外在形式,我们看到的却是陈宝琛立身大节,以天下社稷、国家自强为己任的博大胸襟与舍我其谁的勇士品格。

陈宝琛的制藝更是法密机圆的代表,张鹤玲《沧趣楼制艺序》曰:“从亲友处得读陈宗师应试诸作,理真词粹,法密机圆,宝而藏之,奉为圭臬。”[29]陈宝琛的制艺功底深厚,其中作于岁试、府试、乡试等的篇目常为第一、二名,足以见其制艺结构之缜密,水平之高超了。《由也果》是陈宝琛关于《论语》的一篇制艺,本篇批曰“切响坚光,缜密以粟。”[30]即是高度评价此篇结构紧密、无懈可击:

“鲁莽非所以图功,畏葸亦非所以图功,而质之近于刚者,其磊落英多,敢为人所不为、能任人所难任。”

本篇从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到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直至大结都鲜明规范,一目了然。也难怪张鹤玲说“朝夕揣摩,永为士林之矜式。”[31](《沧趣楼制艺序》)

陈宝琛的制艺中亦有关于作诗为文的论要:

“必其涵咏于比兴之文,而恍然于理与境之相融,随在有触类引申之趣,而不可以形器求,是得诗人之精意者也。必其绎于风谣之旨,而晓然于心与神之相遇,随在有即此通彼之机,而不可以迹象泥,是得诗人之真机者也。”[32](《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陈宝琛认为作诗为文应当情理相融、心神相通,即此通彼、触类旁通,以得其要旨为精妙而不单拘泥于形式。陈宝琛的制艺在注重结构严谨与技巧圆润的同时,更注重内在的峻洁的风骨与清雅的精神,郭则沄《沧趣楼律赋序》曰“律吕神明,柕机风骨”[33],就是说陈宝琛散文注重内在清雅的风骨。

据《沧趣楼诗文集》所载,陈宝琛共有制艺二十四篇,但从这为数不多的制艺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宝琛制艺用词之精粹,结构之缜密,技巧之圆润,风骨之峻洁,这些不仅源于他深厚的经籍积累与浓厚的学术素养,更归功于他立身大节的志气与清雅高洁的品格。

以上从三个方面列举了陈宝琛散文的法度,这当然不能概其全部,但仅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陈宝琛作文之用心良苦。他为文精审如史,结构缜密如粟,韵律谐协而有风骨,小中见大而又不乏宏观,仅凭此点,其文亦卓然可观。透过这些散文的内容和法度,我们看到的是陈宝琛内在品格的清雅高洁、志气的宏高远大,正如其“沧趣楼”清雅高洁的意蕴一样。

注释

[1]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11]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列传二百二十五。

[2]~[10],[12]~[33]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21页。

参考文献:

[1]陈宝琛著,刘永翔、许全胜点校:《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3]陈衍、欧阳英修:《闽侯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4]张帆:《陈宝琛评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陈衍:《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6]林纾:《林琴南文集》,中国书店,1985年。

[7]王森然:《中国近代名家评传二集》,三联书店,1999年。

[8]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出版社,1994年。

[9]赵腾腾:《陈宝琛诗歌研究》,2008年。

[10]刘永翔:《悲剧性性格与生命历程的艺术体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1]刘心坦:《清流派陈宝琛的国防观》,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1997年。

[12]陈绛:《陈宝琛的近代化思想与事业》,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1997年。

[13]陈勇勤:《论陈宝琛的儒学思想》,陈宝琛教育基金筹委会,1997年。

作者简介:李琦,现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古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奏议散文
散文五章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5:2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谢国桢《江浙访书记》辨误一则
读书(2020年6期)2020-06-11 00:32:47
明代目录书中《包孝肃奏议》的嬗变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作品(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奏议文的著录历史形态与文学评议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奏议文研究
论中国古代书目中“奏议”类目立类的源流及原因*
天一阁文丛(2016年0期)2016-03-16 03: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