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地铁》的影像风格

2014-09-15 04:59于瑞华
电影文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城市

[摘 要] 《开往春天的地铁》是张一白导演2002年上映的电影作品,笔者之所以以这部作品为实例做出相关的专业研究,是因为影片在利用视听语言塑造人物、勾勒故事情节方面进行了电影艺术上的创新,对当代电影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影片的主要角色由演员耿乐、徐静蕾所诠释,他们出色、到位的表演也为影片增添了许多精彩。整片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处理人物关系,导演张一白都有独到的创意,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片做一个文本似的分析。

[关键词] 城市;青春;视听语言;叙事风格;人物形象

分析阐释

(一)文化分析

1.城市电影

“城市电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基本上指的是城市主体人群的生存文化状态,揭示的是他们在当下的都市氛围中的心灵感受。”这句话,是电影制片人伊简梅对于城市电影下的定义。电影文化产生之初就与都市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电影中的故事、电影中的人物,在都市中穿梭、找寻。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城市空间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信任、陌生感充斥于当今的城市中。可以说,现代化的便利始终无法弥补人们内心的寂寞和空虚。在影片开头主人公建斌的一句话仿佛道出了城市人的心声:“我喜欢在地铁中的这种感觉,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建斌,失业已久的已婚男性,他选择逃避,逃避在城市的地铁中,因为在那里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也无需承担责任,他只需要想自己喜欢想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

“地铁”现代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建造把现代人的生活从地上带到了地下,模糊人们的双眼,让人们在看世界的同时,得到了内心片刻的安静。《开往春天的地铁》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都与地铁紧密相连。导演张一白把故事线索交给了一个交通工具,让现代人在看电影的同时,找到身份上的认同感,消除城市陌生感。[1]

电影中的建斌与小惠、大明与天爱,他们每天站在彼此爱的人的身边,静静地等待,等待地铁的到站,等待下一段感情的柳暗花明。他们每天都穿梭在地铁中,接受着城市中的攘攘人群、流动的时间,他们每天的相见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彼此却是“熟悉的陌生人”。当销售员站在车里大声推销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她那畸形的大笑和周围人群的漠不关心。也许他们想要去相识,但是内心的不信任打断了他们的想法。

在地铁中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不用去思考下一站会是哪里的问题。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枯燥,使他们的内心疑虑重重。面对七年前的自己与建斌,小惠问道:你说我们能够好到底吗?建斌淡如水的回答,让小惠内心产生了种种的怀疑与不安。彼此之间相爱的心,一次又一次经历着生活中的冲击。地铁中的建斌和小惠与七年前的他们,在城市的洗礼下,已经失去了许多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情。

电影仍然在城市中穿梭,影片中的人物也在城市中继续找寻着他们自己。导演巧妙运用“地铁”作为媒介,成功地建构了影片的故事结构,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耳目一新的同时,重新诠释了对于“城市电影”的定义。

2.视听语言

(1)台词

真实的且富有幽默感的台词给了影片不一样的语言风格,人物内心的独白诉说着他们人生中遇到的种种,让我们感受到了听觉的震撼。

当建斌面对自己说出:“爱情成为了我生活中惟一可靠的东西”。当建斌再次问自己:“我一直怀疑27岁时是否还会有一见钟情的倾心。”影片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拉近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个问号是送给建斌的,同时也是送给观众的。运用简单的几句台词不但让观众了解了故事的发生、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在《开往春天的地铁》中,会看到很多次的人物独白,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而且也给予影片中人物宣泄的空间,让他们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生活的希望。同时也让观看的观众,感受到内心的震撼。

《开往春天的地铁》中,人物的每句台词并不是文艺的语言、晦涩的字词,而是富有幽默感的、轻松的生活语言,这样的语言赋予影片以现代感,也符合人物形象的设计。在影片中,小惠问建斌:“你说我们能好到底吗”?建斌说:“我们不是已经好到底了吗?”两个问句的链接没有答案的答案,让观众在简单的话语中,听到了他们内心的怀疑和对生活的不坚定。同时,这两个简单的问句,是戏谑的、不正规的,甚至是调侃的,却又渗透着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让观众在感到轻松的同时,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冲击。

《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语言是真实、生活的,也是幽默、轻松且富有哲理的,像一杯茶、一首诗,需要慢慢去品、慢慢去体会。[2]

(2)音乐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的名字,也是影片主题曲的名字。每当建斌与小惠同时出现在地铁里的时候,就会听到这段熟悉的旋律。“这个冬天,最后一夜,我和你都在寻找,寻找开往春天的地铁。”

忧郁的、强烈的乐音震撼着建斌与小惠的内心,震撼着在地铁中找寻春天的现代都市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简单的、朗朗上口的。音乐制作人张亚东选用二胡来演奏这段旋律,每当悲凉的乐声响起的时,内心的伤痛的情感也会随之而来。

“我不怕,用任何代价,只是我害怕,自己对付不了牵挂。”音乐的每句歌词的表达都是伤痛的、富有感情的,像是故事里人物的心声,也像是赋予哲理的诗句。电影里音乐的表达方式是与影片的主题相联系的,在倾听音乐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音乐是简单的,这个简单指的是旋律并不像交响乐似的。同时,它又是复杂的。这个复杂是音乐情感的复杂,赋予音乐以情感,让观众观看时形成与主人公情感的共鸣。[3]

(3)画面

《开往春天的地铁》延续了张一白MV式的拍摄手法,唯美的、绚烂的镜头语言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影片中光线的运用是巧妙的。在医院的几场戏中,不论是建斌给丽川洗头发那场,还是建斌推着丽川赏雨那场,天气的变化、天气的好与坏,都没有对光线的运用产生任何的影响。在医院中感受到的光线永远是强烈的、温和的、纯真的,这样的光线打在丽川的身上,折射她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给了建斌生活的勇气。

回到建斌与小惠生活的房间,光线永远是暗色调的、冷色调的,冰冷的水龙头、床前昏暗的灯光,没有温暖的阳光,屋子里充满着压抑,生活的压抑、人物内心情感的压抑。

可以说,导演用光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空间,光线的运用不但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也赋予了画面意义,使得画面不再那么单调、乏味。

除了光线的运用,色块的晕染也成功运用到了影片中。每当地铁风驰而过,大片的、错综复杂的色彩块都会迎面而来。这种色块的运用象征着影片中人物生活的百态、百味。

《开往春天的地铁》里的视听语言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音乐、光线与色彩等技术参数的运用都与人物情感表达相联系,时而强化、时而减弱,让观众时刻感受着主人公们内心脉搏的跳动。

3.影片风格

(1)叙事风格

碎片式的叙事风格,让观众在看整个故事的时候,有了些许的模糊感。影片中建斌和小惠的故事被分隔成了几个部分讲述,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七年前刚刚来到北京的画面。脸上的质朴、阳光,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7年后地铁中的建斌和小惠并排而坐,同样的地方,却换上了不同的面容,无言相对的他们,仿佛已经不是7年前的建斌和小惠,面具下面的他们是否还能回归七年前,谁也不得而知?这两组画面被安排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不知道两人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是七年前的他们,还是现在的他们。在导演的脑海中,梦一般编织着,扩展电影的时间、空间,形成碎片式的叙事模式。[4]

段落式的叙事风格也是影片运用的重要的叙事方式。一个时间段上演几个不同人物的故事,让观众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品尝人生中的不同味道。但在这几段叙事中,建斌和小惠的故事是主线,以他们的情感为线索,以地铁为导火索,上演着不同人物的不同都市情感。

碎片式、段落化的叙事风格,让《开往春天的地铁》在不同的故事中穿梭着,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在这样的故事中找寻着自己,不同性格、个性的他们上演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2)人物塑造

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建斌、小惠、大明,悲观、胆怯、对生活充满向往却又不知如何开始;王要、丽川、老虎,面对生活的不快与痛苦,表现得乐观、积极向上,享受着生活赋予他们的每一次考验。

建斌与小惠,爱得真挚、热烈,7年的婚姻带给他们的是美好的回忆与现实的残酷。虽然他们心中仍然深爱着对方,却又不知如何去面对对方,因为现实让他们成长,让他们不再纯真。可以说,建斌与小惠悲情性格的塑造,导致了他们之间爱情之火的熄灭。

小惠遇到老虎,建斌遇到丽川,他们都感觉生活好像又有了新鲜的味道,他们贪婪地享受着这一切,以为生活将会在这一刻变得美好,但他们的沉默、冷漠、不信任打破了片刻的美好,给了生活重重的一击。

影片在人物关系的安排上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老虎、丽川这种阳光性格人物的出现,建斌和小惠的故事将无法续写,他们将永远生活在生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即使他们没有挽救他们的爱情,但是老虎、丽川给他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让他们可以继续在城市中找寻,找寻最适合他们的情感依靠。

现代人生活在钢铁水泥的包围下,变得顽固不化,人们都需要阳光,需要生活的希望。影片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仿佛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在春天的地铁中每位观看的观众同样也在找寻,找寻着不同的生活方向。

结 语

《开往春天的地铁》是张一白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有人称它为中国“新城市电影”的开山之座。他的电影永远离不开都市,离不开都市情感的表达。不论是他的这一部,还是以后的《秘岸》《夜上海》,都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来进行拍摄。

他自己也曾经这样说道:“我对城市是陌生的,所以才会有新鲜感。我只是个城市的观察者,用胶片来写诗,看过的人可能觉得有点意思。”张一白用他独特的眼光,丰富的视听语言,叙述着都市人的过去与现在,透过角色的人生折射出生活的真谛。他的电影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首富有哲理意义的诗歌。语言虽然直白,但却意味深刻。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电影城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2-25.

[2] [美]詹妮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M].王旭峰,译.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9:35-38.

[3] [美]路易斯·詹内蒂.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96-203.

[4] [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87-109.

[作者简介] 于瑞华(1962— ),男,山东济宁人,软件工程硕士,枣庄学院传媒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技术与艺术和网络信息传播。

猜你喜欢
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城市
莫言与门罗作品中叙事风格的共性分析
艾丽丝·门罗叙事风格简析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视听语言考试改革与实践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当代日本电影散文诗式叙事风格简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