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海角七号》的赞誉出现在好莱坞大片封杀全球的风潮中,在台湾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票房纪录。它以平凡无奇小镇居民追求人生成功和不同年代虚幻与现实的爱情为主线,以无垠海边美丽的自然风景为点缀,以奇妙多变的电影音乐为伴奏,有条不紊再现了“失意乐团”里不同人历经风雨追逐到的“彩虹梦”和追梦过程。讴歌了平实与真诚的可贵,爱情与坚持的崇高,是影视风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品味爱情的意蕴,诠释“坚持”与“放弃”对人生命运的改写轨迹,会让人们悟出许多生命和生活的哲理。
[关键词] 《海角七号》;跨国情思;追逐梦幻;音乐情绪
《海角七号》没有庞大的明星阵容,没有巨额的投资和显赫的导演,却在追求平实与求真中创造了奇迹,票房达5亿新台币,并且获得了45届电影节金马奖的诸多奖项,并在(2008年)台湾风靡一时,堪为异峰突起。不可否认,其间孕育的“彩虹梦”打造出了它的光辉形象。这里有众多小人物的“成功梦”;有跨越国度不同时代的“玫瑰梦”。《海角七号》导演魏德胜还借助了众多电影艺术手段和幻觉经验、不同乐器伴奏和旋律,以达到影片的最佳效果。
一、无垠海滩前的浓浓情愫
《海角七号》故事发生地是一个日据时代的台湾旧址。影片序幕拉开——波光粼粼的海面、驰往日本的轮船、日语老师的画外音、写着岁月悠悠的回忆基调、诗意唯美、无尽的思念、苍茫景色中,蕴涵着黯然和冷酷。这是60年前的时光返照;回忆时空的抒情钢琴停止后,带有摇滚意味的现代音乐响起,是主人公阿嘉的镜头特写,他带着愤恨和无奈。这是现实中失意青年的写真。
日语老师和阿嘉便是电影故事的两代主人公,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跨越国界的爱情、凄凉、遗憾、追求……
日语老师(中孝介饰)对心爱的台湾恋人友子(梁文音饰)无限爱恋,但因战乱又不得不离开她,只能将满腹的思念化为七封寄不出的情书,他悔恨交加,思念着昔日恋人等待的美丽身影,彷佛祈祷爱情不要把他遗忘。尽管他一遍遍重复着:“我爱你,却只能放弃你……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最终还是用一辈子的思念惩罚了自己的懦弱。终于,当那七封迟了60年的信交到白发苍苍的友子手中时,人与景已是夕阳西下,怎能没有凄凉与遗憾呢?
失意返乡的阿嘉(范逸臣饰)在台北用了15年的时间打拼事业,收获甚微,伴着黯然离开台北,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和对明天的美好憧憬,有着深深的疲惫。在他冷漠的表情中,有着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现实无法超越的困惑,甚至他听到摇滚乐就感到心烦,对所有人都冷若冰霜。但为了生计,他在继父的安排下,做了小邮差,做起了演唱的工作,并组织了“失意乐团”,赢得了一次演唱的机会。后来,他与日本友子小姐结缘,并有了一夜情的突破。他和他的乐团成员在“追梦”中前进着、拼搏着、收获着……
电影情节的交织,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导演的匠心独具,牵引着我们的视听交错在60年前后的爱情传奇中——60年前日语老师的情书由他女儿发出,转到了阿嘉手中,由他转给故事的主人公。这样,便有了他们爱情轨迹的巧合与碰撞。但今非昔比,两代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阿嘉没写情书,他瞭望蓝天、俯瞰大海时,坚定地对心爱的人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这就是电影故事的主线——落魄者在现实中追求“英雄”的梦;两代人徘徊在跨国情思中寻找“玫瑰梦”。
二、落魄者创造奇迹的“梦”
阿嘉“失意乐团”的成员,是一群普通得有些卑微的小人物,失意困顿,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每个人都是在努力拼搏,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在机缘巧合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友子,她反复强调自己是模特,但公司只让她做保姆和翻译,她深恶痛绝,不满到了极点。担任乐团监督的工作更是让她接近崩溃。
水蛙酷爱打鼓,但在现实中,他要以修理摩托车赚钱糊口。他爱上了老板健在的老板娘,老板娘还有三个孩子。在此困境中,他为渺茫的爱守候着,身处平淡而执著追求。他曾经面对蔚蓝色的海洋遐思过,陶醉过衣着性感的女子在妖娆跳舞,对打鼓的热爱和对老板娘的暗恋是他生活的支撑点。茂伯快80了,弹了五十多年的月琴,虽受人尊敬,被称为“国宝”,但这是束之高阁的供奉,更是拒绝式的隔离。为此,他经常渴盼能有机遇登台表演月琴,摆脱尴尬的处境。他生活在匮乏与期盼中、想象的激情中。
劳马是台北特警组织迅雷小组的成员,朝夕与风险为伴,妻子为此离开了他。他受伤返乡后做了一名普通交警。情感被伤害,生活困窘,性格孤僻,情绪急躁,动作粗暴。似乎唯有音乐才是他生活的亮点,尤其在吟唱中才能平静。他经常在码头上独自吹口琴,意在等某艘船在某个时刻靠岸,妻子能回心转意。
劳马经常目睹平静得几乎没有波澜的海面,感到了亲人的抚慰、心底的宽慰,他释放了痛苦,感到了“沟通”的魅力。
沟通,让不同的文化、年龄、历史与现在,幻想与现实、都有着共同的沟通内容,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也可以轻易圆融、契合与共鸣。
就是这样的人,聚到了一起,要迎接一次“奇迹般的演出”。在乡公所的乐器挑选大赛上,人与人之间相互见面,思想碰撞出了火花,彼此了解了对方的挣扎与憧憬。团长阿嘉置身于古典意境之中,倾听大家的心声和与心灵曾有隔阂的友子交流。
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失意乐团”的团员们享受相聚的幸福。经过了交流,心底格外澄清,他们酣睡和静思,放逐尘世间的纷扰,大家全力以赴历练演出动作和技巧。最后,在表演的舞台上,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发挥,忘却了失意与困窘,烦恼与忧伤,从宣泄中获得了演出的新鲜活力。有了这次奇迹般的演出,人生的况味将有所改变。他们知道了,天空没有痕迹,但已飞过;人生没有奇迹,但毕竟灿烂过、绽放过。
三、两个时代的“玫瑰梦”
当“玫瑰”被涂上“爱”的色彩时,就有了新的意蕴。
《海角七号》上演了两个时代的爱情——1945年日本教师与台湾少女小岛友子之间的师生恋,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夭折在日本战败的时空中,一个普通人承担了战败国的耻辱,他们的爱情因战争而出现了无法逾越的沟壑。影片中日本教师的画外音,正是他对爱情的追忆,对爱情的思念,对自己懦弱的忏悔。这爱情因战争而悲凉,爱因未坚持而遗憾和成为传奇。
60年后,海角七号,换了人间,异样的爱情在重新上演。台湾男子阿嘉和日本女子友子,两个弱小失意者。他们都对现实愤懑,都在很多“破铜烂铁”组成的音乐团里谋生。两人的爱情,来自某种因孤寂而产生的理解,因梦想追求而遇见的契合。他们都冲破了现实的藩篱或者说历史与国度的隔阂,让两颗相爱的心同频共振,彼此吸引与靠近。
影片折射出的60年前的情景,尤其那刻骨铭心的离别,被处理成温馨的回忆与诗意的美,遮蔽了其间的伤痛与绝望,无奈与忧伤,都深深凝聚成永恒的思念,不被时光所淹没,不因现实而忘却,还因不可复制而彰显永恒和珍贵。
影片还在不同的小人物身上涂抹了爱情色彩——大大的母亲明珠,在她平静麻木的面容背后,掩藏了一颗受伤的心,为此,她封闭自我,在抽大烟中消遣;水蛙陷入了对有夫之妇追恋的深潭中不能自拔而痛苦;阿嘉的母亲年逾60了,在历经了人生的苦痛与欢欣之后 ,也在寻求相互依偎的支柱,进入了黄昏恋的角色。虽然不会轰轰烈烈,也是平静坦然与坚韧隽永。
这就是影片向观众描绘的众生“爱情图”——童年的纯真美好,青年的热烈浪漫,中年的沧桑平静,老年的平淡隽永。影片可能希望这多层次不同的爱情都成为理想之爱。这爱情曾经出现在60年前的师生恋中。他们因距离而显得坚贞,因生死相隔而成为传奇,因残缺更显得凄美。
不可否认,影片也谴责了日本教师的怯懦,没有同生死共患难的坚毅,只会面对浩渺的大海,写七封情书,埋葬自己的爱。阿嘉与日本教师相比,不会让“信使”传递几十年前的思念,他有能力冲破层层阻力,为了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坚持到“天涯共此时”。他让那海水中,不再埋葬太多的爱情和眼泪。
四、为“梦“起舞的音乐情绪
《海角七号》把不同音乐形式与风格用在不同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方面,效果极好。让音乐不是华丽空洞的虚设和点缀,而是起到了烘托气氛,表达特定情绪和发展情节的特殊作用,提升了影片的立意,升华了主题,还有出奇牵动观众情绪的特殊作用。
1.摇滚性质流行音乐的运用——出现在主人公阿嘉离开台北时:传达出年轻人的躁动,烘托直白的宣泄和呐喊;出现在模特来到小镇以及阿嘉排练不顺跳进海里洗澡时。这种音乐镶嵌进了现代生活时空,契合了现代生活时尚、节奏和现代年轻人的心绪状态。
2.钢琴旋律和大、小提琴伴奏音乐的运用——出现在60年前日本教师的读情书的画外音和阿嘉等人忧伤的时刻。这是用一种古典但不是民族的方式包装对一份情感的追忆,演绎现代人在喧嚣中对宁静和悠远的某种渴望。
3.月琴、口琴、原住民语言的吟唱——出现在茂伯、劳马出场时,代表了乡镇情感状态。是“传统”在现代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这种音乐,节奏平缓,形式朴素,但流露出一种岁月的积淀和幽默的叹息。
4.以上三种风格的音乐综合——出现在阿嘉和同伴们登台表演时。阿嘉的第一首歌《无乐不作》,带有摇滚风格,乐器用的是电声吉他、贝斯、主音吉他和键盘,众人的演唱粗犷奔放,夹杂宣泄的快感,这是他们排遣生活中失意的载体;第二首歌《国境之南》风格接近影片中钢琴配乐的基调、平静、忧伤、内敛和含蓄,是阿嘉历经了沧桑与失意之后对生活情感的新感悟。第三首歌是《野玫瑰》有月琴伴奏,悠扬、委婉、悦耳、余音袅袅……具有世界共同性的旋律,也可能是和这个草根团契合的元素之一,引来了不同背景和国度的人大合唱。老年友子脑海浮现出60年前的那场生离死别情景,年轻友子和阿嘉以其睿智和坚贞改写了历史。“现实“与“历史”对话和续写。让观众也读懂了跨国之恋的情感内涵。乘着“摇滚乐”的东风,月琴变幻旋律并由茂伯担任主角,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乐器的共生互补性关系。
影片最后的演唱会上,用不同的、多种的音乐形式铺演了多种情绪,并勾勒了阿嘉“失意乐团”那些普通人的奋斗、追求和心路历程。特别是压轴曲《野玫瑰》, 众多乐器和众多人参与其中,让传统历史与世界理解相融,成为世界视域下能够沟通与理解的大合唱。
总之,《海角七号》的导演与演员和影片中的人物,以其自己的平凡追求了艺术与事业的不平凡,谱写了电影史上的新章,是异峰突起的佼佼者。或许,他们的平凡与成功,为电影艺术的推陈出新,为人们追求的路标,为爱情的意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39.
[2] 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1.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5.
[作者简介] 李传杰(1977—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