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梦青+石蓉蓉+陆倩滢
摘 要:时常150分钟的《钢琴师》讲述的二战时期纳粹党对于人民的压迫。与《辛德勒的名单》不同,导演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描述音乐家瓦列.席皮尔曼的逃亡生活,从而表现一个时代的狰狞与不堪。本文主要从《钢琴师》的主题、叙事以及视听三方面来探讨影片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影片的分析,更深入的了解一个时代的故事。
关键词:时代;叙事手法;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关于苦难与希望
这是一个时代的逃亡与艰辛。战争带来的伤痛是难以愈合的,如今的犹太人更显得珍惜,这或许也是他们悼念的一种方式。生命的意义该是从主宰自己的那一刻开始,而德国人的步步紧逼与挟持就该是在消磨他们的生命。先是对犹太人的区别对待,紧接着划分特殊区域,之后紧随而来的劳务、虐杀。德国人懂得如何逐步消灭这50万的庞大民族。犹太人们在压迫中无力反击,席皮尔曼便是这一背景下的缩影。逃亡生活赋予他的苦难只能双手紧握,抱着微薄的信念努力生存下来,这还是人们给予的帮助与希望。人们总在苦难里看见希望,熟识或未曾谋面的人给予着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常在绝望之中,或许因为不可能比这更糟糕的了,或是因为希望是在苦难中慢慢发酵成长的。
二、关于朴实平淡的叙事手法
电影《钢琴师》在叙事手法上采用倒叙,时间在荧幕上出现,很显然是历史上几个大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影本身的不足,给人以一种代入感,这不是一手洗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牌,导演用他娴熟的技巧大胆而真实的述说这个故事,用平静的心情告诉观众,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类经历过的苦难。或许这才是导演的强大之处,可以不用纷繁的叙事技巧,可以不迎合大众的兴趣,让人去拆解这一手牌,而是一丝不苟的从音乐家席皮尔曼的个人经历出发,记叙一段苦难的时光,告诉人们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真实。
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剧、战争片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它是为一个时代的 真实而衍生出来的。
三、关于意蕴深刻的视听
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力求于平静真实。轰炸后的犹太区,了无一人的街道。大量的空镜头运用,直接展示环境,烘托出死气沉沉、萧条的气氛,让观众直观的感受战争下的荒芜。此外,影片中贯穿整部影片的冷色调,席皮尔曼目睹有人被枪杀时的面部表情,摄影师运用特写镜头予以展现;在德国军官出现之时,运用从下到上,从脚部到头部的镜头拍摄都给人以一种严肃、威严、压抑之感。而瓦列在演奏钢琴曲时,窗外一缕阳光打在他的脸上,象征着希望的曙光即将来临。影片最后一个空镜头,远景中的夕阳、绿草、房屋,一切也都尘埃落定。席皮尔曼在苦难中行走时,导演会适时的使音乐响起,以点燃微薄的信念。席皮尔曼的钢琴曲在片头片尾出现时更是意喻深刻。屋外硝烟四起,室内依旧音乐悦耳动听,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最后,席皮尔曼沉静的弹奏钢琴,一切都回归原本的生活轨道,而一切伤痛又在平静中似有若无的绵延。
现实生活的不尽苦难,战争下的坚持与痛苦,导演用冷静沉着的态度讲述着这个深刻的故事,或平静,或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