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2016-08-26 13:03卞海峰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故事徐州城市

卞海峰

"

内容提要 近年来,徐州广电把“有情有义”徐州精神作为城市外宣的着力点,深挖基层情义人物故事,开展系列外宣品牌活动,创新融媒体传播方式,在央视、央广及各级卫视频繁发稿,多次受到央视与江苏卫视通报表扬,连续荣获江苏新闻“繁荣奖”,使“情义徐州”品牌在全省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关键词 徐州 城市 外宣 故事

城市在哪里?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定位竞争早已演变成城市个性特色之间的品牌竞争。个性品牌,不仅仅是城市的一种自我认同,更是城市把自己纳入媒介化视野的需要。城市的特色传播,既是对城市定位的塑造,也是对城市形象的雕刻。

一、情义故事让城市立坐标

城市人类学家认为,个人对生活所在地的认识是由身份认同感(我是谁)、归属感(大家庭)、时间感(历史及未来)、舒适感(人际幸福)等构成的。那么,徐州得到内部和外界认同的城市符号究竟是什么?贯穿徐州5000年文明史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媒介的城市外宣坐标系又在哪里呢?

首先,在历史积淀中定位城市精神。徐州,在地缘上沟通南北,位置独特;在文化上交融南北,特色独具。在它的文化容器里。有豪迈的大风歌、有悲壮的垓下别,有英雄美人的缠绵悱恻,有季子挂剑的尚礼义举。梳理徐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图谱,“情义”两个字凸显了徐州和徐州人的价值坐标,也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文化中的映射。徐州把“有情有义”写进了城市精神,讲好“情义”故事,不仅仅是对个体品质的张扬,更体现了大众的选择和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中需要坚守和清晰的价值取向。

其次,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情义故事。在实践中,徐州广电深入挖掘普通百姓的“情义”故事,近年来已经有数十位典型人物通过卫视、央视走向全省、全国。捐髓救母的徐州少年邵帅、勇救轻生女的“肉垫所长”宗德宇登上《新闻联播》,高铁站擒贼的徐州女侠登上《焦点访谈》,习大大点赞跨国捐髓的徐州小伙张宝、让出生命面罩的消防员、3千多万次不停按压帮助儿子呼吸的坚强父母、无怨无悔照料牺牲战友母亲的赵庆珍等,凝聚成了徐州的“情义群像”。邵帅、王醇营入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王秀珍、邵明才夫妇入选“温暖中国”年度人物,中宣部和空军政治部专门倡导全国各大媒体对赵庆珍进行集中报道。这些动人的情义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徐州这座有情有义的城市。

第三,从情义文本中提炼时代主题。“情义”的历史叙事文本,在今天已衍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好人”“道德模范”等主题。2015年2月,恰逢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徐州广电向央视推送的徐州妻子任贵侠捐肾救夫的连续报道在《新闻直播间》播出,这则报道饱含着爱情、亲情,诠释了“中国爱”的真谛。2015年3月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的《“信义老爹”:七旬老人替子还债330万元》,讲述了七旬老人杜长胜强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两年内还清了去世的儿子儿媳所欠330万债务的故事,故事背后所彰显的朴素人性和道德良心令人感概,杜长胜后来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凡此种种“徐州正能量”,无不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褒扬大义、大爱,纯真至善,感召人们在多元的现实选择中坚守纵贯祖先父辈的情义链条,坚守世代传承的道德本色。这些报道助推了徐州的好人文化建设,截至2015年底,徐州市累计评出各级各类“好人”达2万人,其中6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9人次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200余人当选“中国好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上榜人数连续3年排名江苏省第一。层出不穷的好人已经成为徐州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二、情义活动让城市树影响

外宣活动是对城市影响的集聚放大。活动所携带的公共性、贴近性使得新闻传播得以双向和互动,营造的是大众的参与场和社会的共鸣场,在这个场域中,城市形象成为了公共话题。在近年来徐州广电举办的外宣活动,呈现两个向度:一是向心度,二是发散度。

(一)向心度

2010年3月,徐州广播电视台启动了大型电视新闻行动《寻找:天南地北徐州人》,5年来陆续寻访近百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徐州人,记录和反映他们的创业事迹、感人故事和家国情怀。在“寻找”中,徐州广电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节目展示,而是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形态来解析这一命题。2014年,《寻找:天南地北徐州人》推出了“情暖故乡——北京医疗专家回乡义诊活动”,携手在京的徐州籍医学专家回徐开展义诊,百姓拍手称赞,也推动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徐州籍专家诊疗咨询中心。观众们通过节目了解到专家们的斐然成就与奋斗故事,在为家乡人点赞的同时也为自己身处的这座城市骄傲,在义诊活动中又深深被专家们流露出的对家乡的感恩之情所打动,这种双向互动以“情义”为纽带增强了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是本地的徐州人还是远行的徐州人都为之感念。

(二)发散度

2015年徐州广电举办“宝贝回家——徐州市首届寻亲大会”,利用全媒体平台汇集全国各地近千名寻亲者前来寻亲,6位寻亲者通过大会找到家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多次在微博上肯定此次活动。多处省级媒体前来报道,腾讯、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络媒体转载,央视寻亲栏目《等着我》邀请两位寻亲成功者和记者一同赴京录制节目。今年,这一活动又升级为“中国首届寻亲大会”,寻亲现场上万人冒雨前来,央视、省级卫视、多家网媒再次聚焦徐州。正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张春蔚所说:“我们今天不是一个会场,这是一个寻亲者的地标,这是一个爱的地标;即使它伤痕累累,这是每一个人在找家的路上,历尽千辛。”凝聚情、高举义,寻亲大会的举办使徐州的情义精神中又增加了“亲情地标”的内涵,并发散到全国各地。

三、情义文化让城市有品格

无论是情义故事、情义人物还是情义活动,都会沉积到文化的层面,潜移默化推动城市文化的个性凸显与更新。作为徐州地域文化的一种特质,“情义”实际上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已然在吸引外来文化、融合过往与现实,并不断延伸,形成整座城市的新的文化自觉。

(一)外延化的情义拓展

连续两年推出的“新徐州人——推荐你身边杰出的外国友人”系列外宣评选和报道活动,将触角延伸到来徐工作、在徐热心公益的外国友人,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表达他们对徐州的认知与融入。年近六旬的罗伯特·阿伦塞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是徐州希望之家的院长,45个孩子的“洋外公”,在徐州已经默默工作了11个年头。作为博爱大使,他在平凡中为失去父母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在他身上,注入和输出的都是“情义”。这些报道并未局限在一人一事上,而是鲜明提出了“新徐州人”的概念,这是在文化融合、城市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人文概念,附着了不同文化相遇后的整合,“情义”正是文化整合的黏合剂,也正是因为外延、吸纳和整合,才具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二)本土化的情义深耕

在徐州的地域文化中,无论是名胜古迹、人文故事还是民间美食,都或多或少渗透着“情义”的因子,挖掘并放大这些因素是对“情义”的寻根与阐释。徐州广电新闻综合频道就以“传情义知徐州”为宣传语,以本地的美食烙馍馓子为表现意象,通过这一民间美食的千年传承承载情义传承的意蕴,制作推出的六集纪录片《徐州味道》。与旅游卫视合作推出的四集纪录片《徐州城事》,从人文的角度将“情义”的触角深耕至美食、书画、历史中,挖掘出“情义”丰富多彩的表现载体。如烙馍相传为父母妻子送亲人上战场时的食物,包裹的烙馍柔中有韧,四方征战的战士,咀嚼到最后的就是忘不掉的故乡滋味和家人的爱。

以“情义”为核心所架构的外宣路径让徐州在强化主体文化的同时,展开了整合式的持续传播,对内凝聚起共识,对外有力雕刻了城市形象,助推徐州“情义”城市的定位愈发清晰可感。

猜你喜欢
故事徐州城市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技术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