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中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2014-09-12 10:52张星
求知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张星

摘 要:印度电影近年来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而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它,其电影中也具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本文将从语言、行为、意识这三个层面来逐一分析。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印度电影;文化误读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印度电影大部分都是以英语和印度语两部分构成的。由于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已经融入了印度的生活中,与印度语一同成为了印度的母语。语言可以说是对印度后殖民主义影响最明显的一方面。而在电影中,这种影响可以说得到了更明显地放大。就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两部影片来举例,无论哪部影片里,都有着这样一对二元对立,即现代的印度人和传统的印度人。例如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男主角小时候和哥哥生活的贫民窟里,大多数人都是说印度语,而电视益智节目的男主持人则是从头至尾都是说英语。又例如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三位男主角所处的大学里几乎都是说英语,而古老的印度语出现的场景,却居然是影片里的头号反派被男主角捉弄乱读了印度语的演讲稿的这样一个讽刺的场景。在西方的小说家、翻译家及诗人中,东方多数被用“非理性”“堕落”“幼稚”“与众不同”等词汇描述,西方则相对应被描述为“理性的”“有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影片中展示的这些画面都相应地迎合了东西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对电影行为的研究也完全可以用来证明印度电影里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许多印度电影导演开始了对印度艺术电影的探索。他们追求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与现实性,反对用大量歌舞充斥影片,反对为吸引观众而加入大量歌舞。这一时期的这些新现实主义作品创造了一个新的流派——“新电影”流派,是和当时充斥着银幕的商业电影相抗衡的一种电影。可是为什么印度电影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的歌舞场景呢?这个问题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回答就很简单了。西方国家为了控制文化的话语权,在它们传播的文化中竭力塑造一个传统的他者的东方形象。在他们看来,印度就是一个落后的、肮脏的、贫穷的地方,印度电影里也应该充斥着这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地最深刻的影响是在意识上面,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到已经深入了政治和宗教方面。萨义德认为,西方霸权者重在有权表述东方,从而产生一种东方学的权威。这种表述可能不是真实的东方,甚至是对东方的歪曲,但他们不在乎东方存不存在。“权威在此指的是‘我们否认‘它——东方国家——有自主能力,因为‘我们了解它,在某种意义上它正是按照‘我们所认识的方式而存在的。对贝尔福来说,埃及本身是否存在无关紧要,英国对埃及的知识就是埃及”。“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这种霸权,这种观念不断重申着欧洲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不仅印度,中国、越南、泰国乃至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在电影中表现出的都已不是真正的“它们”,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西方的眼中“它们”是什么样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印度是“肮脏的”“混乱的”“被保护的”。这种肮脏的混乱的印象就是西方观众对印度的全部了解了。而西方在面对这样一个肮脏混乱的印度时,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保护者的姿态。影片中,男主角兄弟俩被自己的同胞殴打的时候,站出来保护他们的却是美国人。这就明显体现了后殖民主义的色彩,东方人不能保护东方人,只有西方人才能保护东方人。

是什么造成了印度电影里如此严重的文化误读?追根溯源是传统的东方主义与殖民主义时期西方的高傲。说到底,正是由于这是一个大众媒体侵入所有家庭的时代,所以西方世界文化下的受众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后殖民主义的帮凶:媒体习惯了对东方的片面地、狭隘的理解。而大众或者潜在媒体则是习惯了身边的媒体所报道的,轮到他们来“报道”之时,他们也就将这种后殖民主义色彩潜移默化地加入到了自己的“报道”中。他们无需全面地了解东方,他们只需要也只能片面地叙述东方,因为每一个他们的聆听者都受到和他们一样文化的熏陶,如果不是这种对东方的片面理解,恐怕聆听者反而无法习惯。一层层的“报道”下去,那么这种“报道”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西方文化中后殖民主义色彩会因为这种“口口相传”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大众已在某种意义上被大众传媒所捕获,他们说的话不仅仅是他们所说,在深层次更是整个西方文化帝国所说。

参考文献:

[1]包亚明.后现代景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endprint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鲁滨逊漂流记》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寻根与扎根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漂泊者》中西莫斯?欧阳对文化身份的追寻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探求文学创作的“第三空间”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分析《耻》中的杂糅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