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文学创作的“第三空间”

2016-05-09 13:19王德洁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后殖民主义

摘 要:“第三空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来的。它既不仅仅属于“自我”,也不单单属于“他者”,而是“居于两者之外的中间位置,混合两种文化的特征”。本文旨在以《中国佬》为例研究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探求文学创作“第三空间”方面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第三空间;华裔文学

作者简介:王德洁(1989.4-),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1

一、汤亭亭和《中国佬》

汤亭亭,祖籍广东,生于美国。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文学系教授。作为第二代移民,汤亭亭的华裔身份和美国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一经出版就荣获多个国家级大奖。继《女勇士》之后,另一部著作《中国佬》于1980年面世并于1981年获颁美国国家图书奖,其在当时美国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女勇士》。

《中国佬》一书中,以一个家族的移民史为镜,映射出一部完整的美华裔移民史。作品生动再现了首批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悲惨遭遇和不懈奋斗。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远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

二、霍米·巴巴和“第三空间”理论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生于印度孟买,现任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讲授。巴巴是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与爱德华·萨义德、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并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驾马车。巴巴本人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理论贡献更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以及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是正是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被提出的。

巴巴指出“今日文化的定位不再来自传统的纯正核心,而在不同文明接触的边缘处和疆界处有一种富有新意的、‘居间(in-between)的、混杂的身份正在形成;所有流散的族裔(包括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移民),只能处于一个‘文化之间的世界,即第三空间,在矛盾的冲突和传统中创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第三空间”在《中国佬》中的构建

第三空间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佬》中,汤亭亭依次塑造了五个主要的“中国佬”形象,他们分别是中国来的父亲,檀香山的曾祖父,内华达山脉的祖父,生在美国的父亲和在越南的弟弟。而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情节的过程也正是作家力图构建“第三空间”的过程。

作者对“第三空间”的构建首先体现在叙事策略上。作家在作品中大胆运用“讲故事”的叙事手段,从而形成了西方背景下的中国叙事。“讲故事”的策略,在中国长篇小说中运用十分广泛。最为典型的当属四大名著之中的《西游记》和《水浒传》。《西》和《水》的文本都是由多个故事组成,它们各不相同,但是主题却是统一的。“讲故事”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并非主流叙事手段。而作家却大胆运用历史和现实素材,搜集整理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关于中国的故事,而后进行大胆地吸收和再创作。使得中式的叙事策略在西方背景下得以呈现。

其次,中西元素的巧妙“混杂”(Hybridity)是“第三空间”得以构建的又一重要基础。《鲁滨孙历险记》一章中鲁滨孙的故事在情节设计上像极了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经历。但是这里,作者却给了主角一个新名字“Lo Bun Sun”并在故事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作者在开篇说道,这是一本“从中国带来的书”,暗指这是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故事。再例如文中“磕头”“洞穴”“公社”以及对“Lo Bun Sun”的中文读音的解释等等。作者成功地将自己“中国情结”融入到创作当中,与西方的经典故事进行混杂。

最后,作品在大量使用中国元素地同时又充分体现了西方后现在主义的写作特色即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的特点。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著作《符号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任何的文本都包含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而这一点在《中国佬》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其对经典文本或故事的改写。比如开篇《关于发现》一篇就是对《镜花缘》中故事的改写,将古代中国的女儿国搬到了北美。再如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是有了《鬼伴》。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而对其他文本的改写和吸收,恰恰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特色。汤亭亭的这一尝试,为美籍华裔作家的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为文学创作“第三空间”的构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尽管汤亭亭一再强调“我是华裔美国人(Chinese-American),而不是美国的中国人(American Chinese),我强调的是美国。我不写中国,而是在写美国。华裔美国人绝对是整体的,不是分裂的,并不是一半这个,一半那个的混合体。”然而却像所有第二代华裔一样,他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却始终有着与美国人不同的肤色。这是所有在美华人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像汤亭亭这样非凡的作家也不例外。这样看来,探求“第三空间”就显得意义重大。在“第三空间”中,矛盾得以消解,分歧得以调和,传统和现实得以相互吸收,共存共荣。

参考文献:

[1]Bhabha,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1994.

[2]Kingston,Maxine Hong. China Men. Picador,1981.

[3]汤亭亭.肖锁章译,《中国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4]徐颖果.文化政治化-美国华裔文学中得身份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月第32卷第1期.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后殖民主义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寻根与扎根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