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2016-11-23 18:22蒋筱娜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民俗

摘要:《山河故人》以丰富的“能指”意象,透过全球化的文化视角,透视两代人的命运起伏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从而阐述了导演全新的文化体验——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乡愁”,探索了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碰撞的过程中文化的自我认同以及探寻了文化全球化环境下人们情感的最终归宿。

关键词:《山河故人》;民俗;文化乡愁;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11-02

引言

故乡,作为一个反复出现在贾樟柯电影当中的镜像,构成了他大部分电影的母题,比如他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而《山河故人》这部电影,依旧通过展现故乡的各种民俗符号以及这些符号的颠覆,来诠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乡愁”。

一、民俗文化的影像化表达

“民俗成长于民众中,被民众的生活经验逐渐细化、丰富,最终渗透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们的服饰、礼仪、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各方面,无不烙有这样或那样的民俗印记。”《山河故人》当中丰富的民俗符号按照陶立璠对民俗事象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

(一)《山河故人》的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制作等文化传承。”吃水饺是北方人的饮食习惯,而且水饺象征家庭团圆,寓意心灵上的接近。在《山河故人》这部电影里,“水饺”出现了三次,分别隐含“家庭”的情感因素。第一次是沈涛与梁子一起吃水饺,第二次是沈涛包麦穗水饺给儿子,第三次是2025年,沈涛独自一人在家包水饺。电影把”吃水饺“的传统饮食文化编码成一种情感的符号,这个符号流淌在沈涛不同的人生阶段:年轻时对爱情和家庭的选择,中年时对儿子的亲情,以及老年时的孤独落寞。

(二)《山河故人》的社会民俗。

富有地域特色的伞头秧歌。伞头秧歌作为新年文艺汇演的主要节目最具有汾阳地域特色。伞头秧歌的形态美体现为女主角充满地域特色的舞姿,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虽然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伴奏的乐器相对单一,但是它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新年的企盼,而且满怀希望地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传统的丧葬文化。丧葬礼仪在中国传统民俗中代表人生的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体现了当地的文化风貌。沈涛的父亲去世之后,她马上将儿子从上海接回老家给姥爷磕头送终,给父亲举办了一场体面地送终仪式。在葬礼上一连串的磕头规矩是传统丧葬文化的典型特征,亲人一起给老人家送终也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观的体现。

(三)《山河故人》的精神民俗。

方言最能体现地域特色,语言民俗大多指各地人们的方言习俗,也包括民间文学。方言习俗包括谚语、歇后语等。电影中的人物几乎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汾阳话,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影片所营造的氛围当中。语言民俗在电影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写实化的效果,还能将西部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底蕴传播出去,让人们更加了解西部特色。

二、民俗符号的颠覆

虽然电影当中叠加了很多民俗符号,但是这些符号却在一步一步地退居人们生活的幕后,甚至消失。导演正是通过对民俗符号的颠覆化表达来勾勒岁月与人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转型以及通过呈现山河不在,故人分离的故事来透视人与社会的发展变迁。

(一)物质民俗的现状暗喻故人分离。

饮食和服饰上的差异化碰撞,隐喻着文化的隔阂,象征着故人不再,亲情难续。首先,在女主人公的眼里包水饺是非常隆重的仪式,她给儿子包第一个麦穗水饺,在儿子到乐的眼里水饺似乎是陌生的,他可能更习惯后妈在上海订好的“老吉士”的饭店。而在2025年,沈涛包了一个麦穗水饺,身边却没有亲人,这也就暗含着孤独的守候。其次,沈涛对到乐英伦式的校服和围巾充满不满,伸手扯掉了儿子的围巾并批评说“不男不女”。到乐自己系围巾的时候,画面上同时呈现了那条穿着沈涛旧毛衣的狗,这个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愈合的情感之伤。从《山河故人》对物质民俗的颠覆影像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山河依旧,故人安在”式的古典主义伤怀,而是“山河不再依旧,故人无处可寻”的现代伤感。

(二)精神民俗的流变隐喻山河不在。

语言冲突是民俗符号颠覆最明显的体现。沈涛和张晋生都是说家乡方言的汾阳人,他们的儿子却取名为“Dollar”的谐音“到乐”。张到乐不会用方言喊一声“妈”,而喊一声“妈”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追溯。相反的是,他会用流利的上海话和英语和后妈交流。在2025年,到乐已经完全不会说汉语,和父亲交流都要依靠谷歌翻译。到乐是沈涛和张晋生的儿子,应该是方言的继承人,但是作为后一代人,他已经是一个完全不懂汉语的人,到乐的行为已经符号化为方言流失的表现,传递出故乡、山河早已不在的意味。

(三)社会民俗的流失折射社会变迁。

新年时,年轻人跳伞头秧歌,但是迪斯科舞蹈已经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当梁子问沈涛有没有再跳伞头秧歌时,沈涛说“不唱了”。这句话暗含着以前民俗已经被人们抛弃。另外,传统的丧葬文化也被西方文化所浸染。沈涛父亲去世时,她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传统葬礼。但是在2025年,一群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在餐厅以西式葬礼的仪式纪念亲人。

不管是节庆民俗还是丧葬民俗,在影片的后两个阶段都开始被颠覆,这样的颠覆似乎预示着随着历史车轮呼啸而过,传统的民俗注定不复存在。导演正是通过呈现这些符号以及他们的消失,来引出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乡愁”的思考。

三、民俗符号的崩塌映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乡愁”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乡愁”。

“后殖民是西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殖民后,对东方在文化领域的一种殖民现象,表现了国际关系中存在的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①在后殖民语境中,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形成一种文化霸权,“它使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出现趋同的现象,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山河故人》所折射的“文化乡愁”,就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

(二)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山河故人》中大量的对比影像,突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比如上文提到的沈涛与儿子饮食与服饰观念上的冲突。还有,影片的开头是一群年轻人在跳代表西方文化的迪斯科——《Go West》,从名称上就暗含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憧憬。而伞头秧歌是当地新年最重要娱乐活动,唱词富有时代特征,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这和迪斯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导演将这两种舞蹈进行对比,强化了东西方的文化碰撞。随着影片的发展,伞头秧歌慢慢消失,传统民俗淡出人们的生活空间。这些对比体现了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及其对第三世界的侵略和渗透。

(三)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自我认同与情感归宿。

后殖民主义研究涉及“文化无根、族群记忆、身份认同和民族叙事等后殖民和全球化时代的诸多前沿问题”。②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西方经济发达,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贯穿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而第三世界或东方的传统被排挤到了偏远地带,扮演一种相对于西方的“他者”的角色。

张晋生和儿子就是处于“流散状态”且患有“身体失语症”的“他者”。他们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但出现无法适应寄住国文化、情感上无所依托的情况。③张晋生生活在澳洲,却被西方人排挤在外,只能和中国人聊天做朋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一书中指出,“历史、社团及宗教意识,再加上语言,是保卫原住民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而语言又可说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不会说汉语的张到乐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母亲是谁的“试管婴儿”,语言、文化的迷失让他看不清未来的路,找不到自己的归属,而且无法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

剧中人物追寻情感的归宿体现在字幕的设置上。电影前两部分的台词都是中英文,表明人们尊崇西方文化。而2025年,影片的台词字幕都是中文,体现了人们对中文代表的故乡文化的追寻,这也从侧面呈现人物渴望身份认同和对情感归宿的追寻。但是,导演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告诉我们,身份丧失的情况下,想追寻情感的归宿也是难上加难的。

总结

从《山河故人》中民俗符号的编码与颠覆,我们可以看出贾樟柯导演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故人远去,山河不在的离愁,可以看出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思考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乡愁”,领会到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我俯仰一生,竟然以诗为文,以文为论,以论佐译,简直有点‘文体乱伦。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注释:

①史可扬.全球化·后殖民·民族电影[J].文艺争鸣.2007(3):126-130.

②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J].浙江大学学报.2014,(1):87-99.

③梁莹.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的《山河故人》[J].戏剧之家-影视观察.2016年第(02)下期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58

[2]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化.2003:127

[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5.

[4]杨景震.《中国民俗大系·陕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3

[5]李九如.《山河故人》:创伤、怀旧与乡愁[J].电影批评.2016年第1期

[6]张玲.新时期我国西部电影中的陕西民俗文化表达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史可扬.全球化·后殖民·民族电影[J].文艺争鸣.2007(3):126-130.

[8]梁莹.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的《山河故人》[J].戏剧之家-影视观察.2016年第(02)下期

[9]王宁.全球化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J].文艺研究.1999,(4):19-27.

[10]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J].浙江大学学报.2014,(1):87-99.

作者简介:蒋筱娜(1991.12—),女,汉,山东日照人,研究生在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学新媒体。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民俗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漂泊者》中西莫斯?欧阳对文化身份的追寻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