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高老头扭曲、偏狂的父爱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试图从高老头父爱的特性和其产生原因入手,揭示导致父爱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父爱;悲剧;金钱;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06-02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巴尔扎克用锐利的笔锋创作出《人间喜剧》这部全面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巨著,该作品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有悖常理却异常深沉的父爱。本文将着力探讨这种父爱的特性及导致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高老头的父爱
(一)盲目的父爱。
在小说中,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他拥有巨大财富。妻子死后,高老头对于两个女儿溺爱到极点。他请来优秀的教师培养女儿才艺,全力满足女儿的奢华生活,甚至使她们在十五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马车。到了出嫁的年龄,高老头还给女儿们“随心所欲挑选丈夫”的权利。大女儿阿娜斯塔齐想成为贵族太太,嫁给了一位伯爵。小女儿但斐纳喜欢金钱而被银行家迎娶。女儿出嫁时,高老头用了一半财产作嫁妆,还给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波旁王朝复辟以后,封建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地位显赫的女婿认为高老头的面粉生意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觉得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脸面。于是,他盘出铺子,搬进了肮脏的伏盖公寓。高老头对女儿的爱是没有任何原则的,只要女儿开口要求,他就能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女儿。他可以为看一眼女儿甘愿忍受女婿的侮辱,可以倾其所有为大女儿偿还因追求享乐欠下的债务。为此,七十岁高龄的他还拼命把镀金的银器拉成了条状拿去卖。为了小女儿与情夫能够快乐生活,高老头卖掉了长期年金一千三百法郎的本金落到一名不文。这种彻底无私的给予不禁让人唏嘘,但更多的则是同情和伤感。
(二)偏狂的父爱。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高老头对妻子有着深深的爱恋。妻子是他崇拜赞美、敬爱的对象。然而如此深厚的爱却被无情的现实摧残了,他们只相爱了短短的七年,妻子的病逝使高老头的心灵遭到严重创伤。妻子去世后,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并把它当作唯一的精神享受。他说“她们顺便对我笑一笑,噢,那就像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都镀了金”。你终有一天知道,为了她们的快乐而快乐,比你自己快乐更快乐”,“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我啊,为了不让她们落泪,我连圣父、圣子和圣灵都可以出卖!”。高老头为了不让女儿落泪竟可以出卖自己宗教信仰,对他来说任,何原则都比不上女儿一张笑脸。高老头还经常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儿们的马车出现,嗅女儿的信纸、吻女儿的脚、用头蹭她的裙裾等等。他把自己沉浸在只爱女儿的狭小世界里,只有当别人提及他女儿有关的事情时他的眼睛才会发亮,才会精神百倍。否则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表现得漠不关心,人也显得老态龙钟,人们通常把这种疯狂的爱称之为畸形,其中父爱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只是一种偏狂的溺爱,结果感情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
(三)真实的父爱。
和那个时代所有人一样,高老头将金钱看得非常重要,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的爱,希望用钱来捆绑女儿的感情。作为父亲,这种心理决定了他父爱的内容是用金钱满足女儿的物质生活和一切欲望。他未尽到一个父亲真正的责任: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女儿,使她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自己节俭却纵容女儿奢侈享受。他曾说:“我的生活全在两个女儿身上,只要她们能玩,快快活活,穿得好,住得好,我穿衣服,睡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反正她们暖和了我就不冷,她们笑了,我就不会心烦,谁要是使我的两个女儿快活,把真正的爱情给了她们,那我可以替那个男人擦靴子、跑腿。”为了给女儿找钱,他甚至愿意杀人放火;当他无力替女儿还债时,他觉得惭愧死了;手头没有钱给女儿时,他说自己“不中用了,再不能说是父亲了。”在他的人生哲学里,金钱和父爱可以划等号。在他弥留之际,他想的竟然还是赚上几百万,用来继续买女儿的爱。资产阶级社会的人性泯灭,灵魂扭曲,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高老头这一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显示其本性。
二、导致父爱悲剧的因素
尽管高老头对女儿的这种父爱看似难以理解,但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本身的因素,不难发现,正是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扭曲的父爱,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父爱悲剧的社会因素。
高老头悲剧发生的年代虽然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然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成为时代的主宰。随着资产价级地位不断提高,金钱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社会的轴心,金钱关系控制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每个家庭。父女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一切都为金钱所决定,有钱可以得到一切,没钱等于失去一切。所谓道德。所谓法律,不过是百万富翁们的工具而已,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全无效力,惟有财产才是金科玉律:“我要是成功了,就没有人盘问我的出身,我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的公民。”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有钱,否则,会被社会抛弃。高老头的女儿就是在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里,完全被金钱腐蚀了灵魂,她们只爱金钱,不爱父亲,只有在缺钱的时候才会想起父亲。因而,尽管高老头曾经是一个拥有百万资产的,“大富翁”一旦财产被榨干,一无所有者,不可避免地遭到遗弃。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被女儿们榨干财产的高老奄奄一息地躺在公寓的阁楼上,不停呼唤女儿的名字,可两个女儿一个也不来,老头想起当初女儿出嫁时,他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作嫁妆,女儿女婿把他当财神,谁也不敢怠慢他,人们恭恭敬敬地瞧着他就像瞧着钱一样。如今他一无所有,谁也不在把他放在心上。高老头一辈子把两个女儿看得比命还重要,临死总算睁开眼:“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还有家私,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啊,我的钱到哪儿去,倘若还有财产留下,她们就会来伺侯我,招呼我,我可以听到她们看到她们。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绍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高老头用金钱表达父爱,女儿们也把金钱看成父爱的象征,金钱与父爱紧密联系在一起。资产阶级拜金主义是高老头“父爱”的实质:作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
(二)父爱悲剧的人性根源。
老头善良温情,对两个女儿充满爱,他拼命挣钱,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女儿的一切愿望。高老头是父爱的化身,巴尔扎克极力渲染其对女儿无私的爱。高老头自己的一句话说得很形象:“来吧,到这来哭诉吧,我的心大得很,什么都容得下,是的,你们尽管戳破我的心,撕作几片,还是一片片父亲的心。”这种父爱在女儿的残酷蹂躏下表现更为强烈。为了虚荣,两个女儿轮番搜刮父亲日益干瘪的口袋。在被女儿逼迫得日益穷困的情况下,高老头对女儿还是有求必应。他早已看出女儿的自私和虚伪,但仍不放弃自己对女儿的爱,而且见诸不寻常的行动,这种爱的无私赠予是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中实现的。直到临死,经过多个小时的空喊,他才意识到葬送他的正是这两个女儿。他曾说:“我做了父亲,才懂得上帝,他无处不在”他就在对女儿博大无私的爱中,怀着没有见着女儿的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他对女儿的爱是无私的,可是临死前连见女儿这一小小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这是对人性恶的揭露,金钱导致了人性的沦丧。高老头把父爱完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女儿的虚情假意面前,他愚蠢地把财产全部分给了女儿陪嫁,结果被女儿拒之门外,他非但不奋起反抗,反而原谅了她们,为女儿开脱罪责,他自欺欺人,最终被两个女儿无情葬送,成为一名不幸的父爱牺牲品。
总之,高老头父爱的悲剧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的矛盾性格,未自身反省,一味纵容女儿的不孝行为,却还心存幻想。另一方面,在金钱统治的社会里,金钱代表着权利与地位,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也要靠金钱维护,致使高老头不断用金钱的方式表达父爱。
结语
只有认识了《高老头》这部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真正看到作者批判的锋芒,找到作品的悲剧力量及其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高老头的父爱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借鉴意义,远离溺爱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巴尔扎克,高老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金嗣峰,高老头创作的真实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1,4(29).
[3]许明炎,也谈高老头的父爱[J],安庆师院学报(社科),1984,4(93).
作者简介:杨晗,女,河北邢台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