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教师群体的生存危机

2014-09-01 10:40张宇杰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压力心理疏导教师

张宇杰

【摘要】笔者身为艺术类高校教师,深知个人压力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故撰文以分析产生压力的原因,为更好的化解自身生存危机,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教师;压力;心理疏导

艺术类高校教师是典型的脑力劳动者,与所有大多数现代人一样,体力型疲劳越来越少而脑力型疲劳和心理疲劳缺愈演愈烈。脑力性疲劳带来的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与心理性疲劳带来的情绪沮丧,抑郁或焦虑,精力下降等情况共同构成了艺术类高校教师生存危机的内因。

不可忽略的是,在这个消费的时代,艺术类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还面临着大量的外在压力:

(1)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调查显示:48.5%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太累”,37.4%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最长的达15小时。一般教师都是早上6点出家门,晚上6点进家门,往往是管了别人的孩子,耽搁了自己的孩子,回到家里疲惫不堪,往往还要继续做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与家人沟通缺少时间与耐心,造成家人的不理解,家庭矛盾时有发生。

(2)班型过大,班级学生偏多。虽然我国的艺术类高校教育已经大部分实现了小班制,但在笔者所在的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校中,艺术类学科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0~40名之间,且人均占据的教师资源仅仅只有1∶8。这就造成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负担多门课程的教学。这是现实存在的困境,每个教师可能需要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精力。

(3)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们忙于应付。我国对高校的要求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还必须兼顾与职称,岗位等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科研任务,这一部分的压力也急需疏导。

(4)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繁重。在社会成员中,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知识更新需要是最强的。在国内外艺术行业爆发式发展的今天,各种来自技术,工艺,艺术思潮等领域的知识需要更新,作为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当然这类的学习任务也成为了生存压力的来源。

(5)全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艺术类高校教师力不从心。近几年,艺术类高校的招生呈现井喷状态,大量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就读艺术专业。据2013年的统计,全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总数位列全国所有同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的第二,仅次于财经类专业。种种原因让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地缘性的极端差异。拿笔者多从事的动画艺术专业来说,北京,上海,江浙一带的毕业生明显好找工作,而二三线或西部地区的此专业毕业生往往在初入社会时举步维艰,大量转行。这一点是大量艺术类高校教师找不到自我成就感及自我认同感的来源。

除此之外,一些已经存在的困难也在考验着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心理。

(1)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的时代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尤其是那些年纪稍大一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2)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现在的高校学生多为90后0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师生关系追求民主、平等、和谐,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并带有很强针对性的。但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以及家长起码的尊重,一些学校事故的处理方案让教师感到不公等现象。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3)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诚然,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接受培训来提高自己,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势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4)一些相互矛盾的现实情况带来的茫然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改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轰轰烈烈地开展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却在扎扎实实地沿着所谓“安全”的老路走。

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也是艺术类高校教师面临的巨大难题。目前,现行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施行,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教师。他们早已习惯于自我创作的思维模式,再加上国家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实际支持还有待提升,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对真正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很常见的一个情况是:艺术类高校教师的科研经费相对比较低,科研的回报率与付出的时间,物质成本不相符。故在职称,岗位等问题上往往落后于理工科甚至文科的教师,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的教师还面临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带来的惶惑。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差距的加大,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尤其是在笔者所处的西部不发达地区,教师的实际物质收入偏低,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困惑。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

这些原因,往往导致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失落、自卑、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困扰着一部分教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来达到调整自身的目的。积极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的同时,更看到事物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所以艺术类高校教师在不断进行的高校教育改革中,要用正确的理念武装自己,多看自己的优势和有利的一面,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正确对待和克服自己的弱势、不利的一面,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充足的业余时间。教师主要从自己的工作中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快乐与满足,但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使自己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断提高生活境界,在积极的休息中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调适,从而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热情。

作为艺术类高校的教师,要学会肯定自己,并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肯定有外在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是有限而短暂的。必须有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使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

endprint

猜你喜欢
压力心理疏导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