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呈亮
【摘要】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语文教师所认可,名著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本文试着论述名著导读的意义与内涵,名著导读的现状与危机,着重探讨名著导读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名著导读;真实阅读;有效阅读
一、名著导读的意义与内涵
名著,是经受了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的筛选的历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说:“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名著给读者以广博的知识,名著给读者以艺术的熏陶,名著给读者以情感的陶冶。
语文新课标(2011版)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局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该向课外延伸向名著拓展。语文新课标(2011版)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名著的真实阅读、有效阅读应该是“提高阅读品位”的重要诠释。
纵观近几年语文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名著阅读的内涵变化不少,名著导读的意义逐渐得以体现。
请看温州市中考题:
(2009年)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经典滋养我们的精神,名著引领我们的人生。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1)在《繁星﹒春水》中对母爱的深情歌颂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遇到挫折磨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2)(填人名)的不屈意志激励我们去勇敢面对;向往纯真的友谊时,鲁迅在《社戏》中所写的“我”与小伙伴们(3)的事情令我们羡慕不已;面对个人荣辱得失时,《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的“(4)”的胸怀令我们警醒。
(2011年)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4分)
(1)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古代作品名称。(1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根据阅读体验,回答问题。(3分)
“你(阿廖沙)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她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选自高尔基《童年》)①这里的“她”是谁?②小说中“她”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名著导读的现状与危机
新课标教材和以往语文教科书相比,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近年来,很多省市把名著列为中考范围,考查的范围在加大,内容在加深。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语文教师所认可,但名著导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为名著导读的普遍情况:
(1)导读=简介。如《朝花夕拾》导读:①内容精要;②时代背景;③作者生平;④经典片段;⑤妙语佳句;⑥阅读指导。把名著导读变成名著简介,以教师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或者干脆把名著导读列成名著考查要点提纲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2)导读=检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判断题;④简答题。把名著导读变成名著检测,把名著精妙的情节、生动的形象、生命的启迪转化为枯燥乏味、面目可憎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练代读,远离文本,让学生远离了名著的真正阅读。
名著的真正阅读,能够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改变学生的语文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事实上鉴于各种原因,尤其是中考指挥棒的存在,学生的阅读时间被大量挤占,功利性阅读严重地制约了名著阅读的积极意义。
三、名著导读的方法与策略
在当前整个阅读状况普遍堪忧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浮躁的心态,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走进名著真实阅读、深层阅读?下面谈几点本人的做法与思考。
1.激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真正对名著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地捧起名著进行自主阅读。因此,有效地进行名著导读,找到兴趣点至关重要。
(1)联系影视作品激趣。歌曲、画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家喻户晓,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歌曲、画面,就可大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听听《水浒传》主题歌让学生说说《水浒传》主题,看看《黄永玉大画水浒》让学生说说《水浒传》相关人物与情节。
(2)联系学生旧知激趣。“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真假美猴王”是学生熟知的情节,从这些熟知的故事入手,启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武松、孙悟空,从熟悉到陌生,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逐步串联起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大致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欲望。再如,《西游记》“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特点为绝大多数学生所了解,教师可以借此引出《格列佛游记》的阅读。
2.跟踪——督促学生真实阅读
名著阅读主要还是依赖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扎扎实实投入阅读,一两节名著导读课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要的跟踪、及时的督促是非常重要的。
(1)制定计划,给予时间保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应该充分利用好假期,合理制定计划。如《水浒传》阅读计划:第一遍情节速读,要求写情节概述(约花一周);第二遍批注精读,选择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李逵、宋江相关章节精读,其余章节略读(约花三周)。
(2)多管齐下,督促学生阅读。名著课外阅读如果安排在学期之中,教师可以每周抽查一次学生对相关人物的了解、相关情节的把握、精彩片段的理解情况;名著课外阅读如果安排在假期之中,可以充分发挥家长以及学习小组的监督作用;假期结束应及时交流、反馈、检测阅读成效。
3.对话——激励学生深层阅读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课外阅读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既能引导学生走进课外名著,又能引导学生走出名著,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开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同学对话……
与文本对话——读《水浒传》,写《我眼中的英雄》。
与作者对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如何铸造钢铁战士》。
与时代对话——读《水浒传》,思考: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侠义行为呢?
阅读名著,既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感情的共鸣,又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保持相应的距离,从作品中有所吸收,又不被作品所俘虏。阅读名著,最终是阅读者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名著阅读不应该只是谋取高分的手段,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名著常识的伪阅读、浅层阅读,名著阅读应该是一种情趣、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自觉,一次文化的漫游,一次精神的陶冶,一次境界的提升。名著导读上教师应有所作为:教师应抓住名著特点抓住学生心理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教师应给名著导读以时间保证,应有过程监督,应有方法指导;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走出名著,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打造有效、真实的名著阅读。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2011版)
[2]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