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目的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社会体育;培养方案;优化
由于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如何科学定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在修订 2013 年培养方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优化。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设计,并紧紧围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阐释不准确
现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没有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分析,根据这种表述比较笼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培养规格,很难准确把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 ,缺乏针对性,体现不了专业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
1.2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考虑市场需要什么课,学生喜欢学什么课,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这个专业应该上什么课,甚至考虑学校或现有资源(包括教师资源)能开什么课。
1.3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在我们走访调研的20多家俱乐部中,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希望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要求、主干学科等均不作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课时这一环节,如表1 所示。
表1创新设计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毕业总学时分布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为 183.5 学分,总学时:3576学时。
毕业设计要求:合格
理论教学共 143.5 学分,
占总学分 78.20 %;
共 2296 学时,占总学时 64.21 %。 实践教学共 40 学分,
占总学分 21.80 %;
共 1280 学时,占总学时 35.79%。
必修 97.5 学分,占总学分53.13%; 1560 学时,占总学时 43.63 % 选修 46 学分,占总学分 25.07 %;736学时,占总学时 20.58 % 各类实习
19 周
19学分 各类实验
64学时
2 学分 各类设计
14 周
14学分 其他
7 周
5 学分
能力学分:
45 学分。 基本技能学分:15学分。
专业能力学分:30 学分。
社会体育学专业是面向社会大众体育,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进行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从事俱乐部的健身工作。从调查中我们得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所以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我们加大了学生校外实践环节。
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①三个符合程度,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的符合程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的符合程度;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与具体要求的符合程度。
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
③要从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入手。
④要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要消除因人设课现象,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⑤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尤其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
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
4.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特色人才这条主线运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以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在岗实习提供保证,使本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2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在修订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对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正确把握和对社会体育人才市场深入调研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①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②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部分公共课程进行改革,将《大学语文》调整为《应用文写作》,将《计算机基础》调整为《办公软件应用》;削减《大学英语》课时增加《体育专业英语》;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 创业) 指导》等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设等。③用专业能力认证与学位授予挂钩取代过去大学英语等级与学位授予挂钩的做法等。
4.3立足职业岗位,构建“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
社会体育专业根据就业岗位(群)和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方式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4.4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和职业规划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为例:①认知实习包括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和专题讲座,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上课前一周进行。②模拟实习按照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确定实训项目和内容,在第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俱乐部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社会、了解市场,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思考—再实践”的条件和氛围,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于实践。③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到体育企业、社区和政府体育部门进行,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16周。
4.5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变化快,时尚性,前沿性的特征,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情境教学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保证学生上手快,毕业后与岗位无缝接轨。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一切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因人而异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EB/OL].http://gaokao.Chsi.com.cn/sch/zyk/ query.jsp#.
[2]湖南城市学院关于制订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EB/OL].http://jx.hncu.net: 8081/ShowNews.asp? id = 730.
[3]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 7) : 38 -41.
[4]舒宗礼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年 2 月第 36 卷 第 2 期
[5]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J].湖北体育科技,2013(10):931-933.
[6]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3-125.
[7]雷娟,张莉娜.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龚宁,男,(1979~),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DJ12B019)
endprint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目的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社会体育;培养方案;优化
由于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如何科学定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在修订 2013 年培养方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优化。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设计,并紧紧围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阐释不准确
现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没有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分析,根据这种表述比较笼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培养规格,很难准确把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 ,缺乏针对性,体现不了专业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
1.2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考虑市场需要什么课,学生喜欢学什么课,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这个专业应该上什么课,甚至考虑学校或现有资源(包括教师资源)能开什么课。
1.3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在我们走访调研的20多家俱乐部中,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希望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要求、主干学科等均不作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课时这一环节,如表1 所示。
表1创新设计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毕业总学时分布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为 183.5 学分,总学时:3576学时。
毕业设计要求:合格
理论教学共 143.5 学分,
占总学分 78.20 %;
共 2296 学时,占总学时 64.21 %。 实践教学共 40 学分,
占总学分 21.80 %;
共 1280 学时,占总学时 35.79%。
必修 97.5 学分,占总学分53.13%; 1560 学时,占总学时 43.63 % 选修 46 学分,占总学分 25.07 %;736学时,占总学时 20.58 % 各类实习
19 周
19学分 各类实验
64学时
2 学分 各类设计
14 周
14学分 其他
7 周
5 学分
能力学分:
45 学分。 基本技能学分:15学分。
专业能力学分:30 学分。
社会体育学专业是面向社会大众体育,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进行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从事俱乐部的健身工作。从调查中我们得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所以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我们加大了学生校外实践环节。
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①三个符合程度,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的符合程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的符合程度;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与具体要求的符合程度。
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
③要从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入手。
④要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要消除因人设课现象,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⑤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尤其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
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
4.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特色人才这条主线运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以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在岗实习提供保证,使本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2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在修订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对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正确把握和对社会体育人才市场深入调研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①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②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部分公共课程进行改革,将《大学语文》调整为《应用文写作》,将《计算机基础》调整为《办公软件应用》;削减《大学英语》课时增加《体育专业英语》;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 创业) 指导》等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设等。③用专业能力认证与学位授予挂钩取代过去大学英语等级与学位授予挂钩的做法等。
4.3立足职业岗位,构建“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
社会体育专业根据就业岗位(群)和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方式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4.4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和职业规划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为例:①认知实习包括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和专题讲座,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上课前一周进行。②模拟实习按照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确定实训项目和内容,在第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俱乐部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社会、了解市场,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思考—再实践”的条件和氛围,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于实践。③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到体育企业、社区和政府体育部门进行,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16周。
4.5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变化快,时尚性,前沿性的特征,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情境教学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保证学生上手快,毕业后与岗位无缝接轨。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一切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因人而异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EB/OL].http://gaokao.Chsi.com.cn/sch/zyk/ query.jsp#.
[2]湖南城市学院关于制订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EB/OL].http://jx.hncu.net: 8081/ShowNews.asp? id = 730.
[3]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 7) : 38 -41.
[4]舒宗礼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年 2 月第 36 卷 第 2 期
[5]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J].湖北体育科技,2013(10):931-933.
[6]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3-125.
[7]雷娟,张莉娜.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龚宁,男,(1979~),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DJ12B019)
endprint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目的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社会体育;培养方案;优化
由于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如何科学定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在修订 2013 年培养方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优化。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以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设计,并紧紧围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施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阐释不准确
现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没有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进一步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分析,根据这种表述比较笼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培养规格,很难准确把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 ,缺乏针对性,体现不了专业具体定位和办学特色。
1.2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考虑市场需要什么课,学生喜欢学什么课,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这个专业应该上什么课,甚至考虑学校或现有资源(包括教师资源)能开什么课。
1.3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在我们走访调研的20多家俱乐部中,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希望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设计中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要求、主干学科等均不作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课时这一环节,如表1 所示。
表1创新设计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毕业总学时分布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为 183.5 学分,总学时:3576学时。
毕业设计要求:合格
理论教学共 143.5 学分,
占总学分 78.20 %;
共 2296 学时,占总学时 64.21 %。 实践教学共 40 学分,
占总学分 21.80 %;
共 1280 学时,占总学时 35.79%。
必修 97.5 学分,占总学分53.13%; 1560 学时,占总学时 43.63 % 选修 46 学分,占总学分 25.07 %;736学时,占总学时 20.58 % 各类实习
19 周
19学分 各类实验
64学时
2 学分 各类设计
14 周
14学分 其他
7 周
5 学分
能力学分:
45 学分。 基本技能学分:15学分。
专业能力学分:30 学分。
社会体育学专业是面向社会大众体育,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进行社区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从事俱乐部的健身工作。从调查中我们得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所以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我们加大了学生校外实践环节。
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
①三个符合程度,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的符合程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的符合程度;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与具体要求的符合程度。
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
③要从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入手。
④要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要消除因人设课现象,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⑤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尤其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整合。
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
4.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特色人才这条主线运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以及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在岗实习提供保证,使本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2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在修订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对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正确把握和对社会体育人才市场深入调研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①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②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部分公共课程进行改革,将《大学语文》调整为《应用文写作》,将《计算机基础》调整为《办公软件应用》;削减《大学英语》课时增加《体育专业英语》;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 创业) 指导》等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设等。③用专业能力认证与学位授予挂钩取代过去大学英语等级与学位授予挂钩的做法等。
4.3立足职业岗位,构建“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
社会体育专业根据就业岗位(群)和职业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方式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专业平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
4.4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和职业规划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为例:①认知实习包括企业参观、社会调研和专题讲座,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上课前一周进行。②模拟实习按照专业岗位的综合能力确定实训项目和内容,在第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俱乐部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社会、了解市场,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思考—再实践”的条件和氛围,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于实践。③毕业实习则要求学生到体育企业、社区和政府体育部门进行,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16周。
4.5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变化快,时尚性,前沿性的特征,在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情境教学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以保证学生上手快,毕业后与岗位无缝接轨。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一切可利用的优势与资源,因人而异地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与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EB/OL].http://gaokao.Chsi.com.cn/sch/zyk/ query.jsp#.
[2]湖南城市学院关于制订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EB/OL].http://jx.hncu.net: 8081/ShowNews.asp? id = 730.
[3]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 7) : 38 -41.
[4]舒宗礼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年 2 月第 36 卷 第 2 期
[5]罗曦光,林明洪.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J].湖北体育科技,2013(10):931-933.
[6]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3-125.
[7]雷娟,张莉娜.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龚宁,男,(1979~),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DJ12B01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