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虎林
【摘要】初中校园学生暴力愈演愈烈,对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学校需要在有关校园学生暴力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校园学生暴力。如何重视和加强自我实现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关措施和方法来减少校园暴力违法事件发生。
【关键词】现状;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初中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初中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初中学生现状的分析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如某生因小矛盾,便有预谋地将其他学生连勒带砸至死,猥亵奸污等暴力事件。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对我校部分学生抽查,近25%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回家手机上网聊天,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其他方面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由于我国教育历来偏重应试教育,轻视发展性、成就性方面的素质培育,各级各类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我实现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自我实现意识淡薄,缺乏达成自我实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及方法,自我实现受阻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盲目学习,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全面成长。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加强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1.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学校环境、教师、同学、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会有一个适应过程,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施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2.充分发挥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教师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网络
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深切体验后所受的教育,远胜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其次,要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等,对学生是一个直接的影响源。学校要紧密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我们还要教育学生自己要提高免疫能力,自觉地抵制外来不良影响,以达到自我完善。
4.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自身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学生合理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帮助学生将身上蕴涵的、可能的“内在冲动的倾向”唤醒,以促进学生在与外界环境进行广泛的、良性的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实践自己的自我实现。学校和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帮助学生端正自我实现的认识,克服和摒弃各种狭隘的,如“唯我主义”、“自我中心”、“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自我实现之路。
5.指导初中生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
成就是人格的伴随物,是个人品质的附属品,无数实例表明,许多学生最终能发挥潜质、实现自我,最根本的要素就在于他们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为此,学校要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要指导学生懂得自我能动性在自我实现中的巨大作用及价值,注重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进取方法,鼓励学生合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改造自我品格中的消极要素,如懈怠、懒散、自卑、怯懦、沮丧等有碍进取的人格品质,学生一旦养成了稳定的能动品格与进取精神,其自我实现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与能量。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2l世纪的学校教育不仅仍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大任,更应该把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开发,身心灵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大批体格健壮、智慧情感健全,心灵和谐成长,勇于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4(2)
[3]岳伟,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一种新的教育目的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分析及干扰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71)成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