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格日乐
【摘要】中职语文教师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上好,让中职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特别是文化底蕴比较落后的中职学校,教师这个关注更为迫切。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更考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了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拥有极佳的提问艺术,这样才能促进课堂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提问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来说,现在教师单纯的讲解教学已经行不通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达到提高的目的,问题教学法已日益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并开始得到不断的推广,尤其是九年义务阶段最为有效。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于是老师们又把此方法提高到了另一个层面——探讨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固然好,但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学生要喜欢学,喜欢问,肯钻研才行。因此,在中职教学中,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提问式教学法,通过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然,提问中问题需要精心设计,提高需要艺术,如果课堂提问巧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结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一位驾驶员驾驶车辆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驰,当路码表失灵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车速快与否呢?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路边的树木或电线杆等作为参照物来调节车速,保证安全行驶到达目的地。同样的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提问式教学,首先就要考虑自己的对象是谁,他们的认知能力怎么样,对于问题的分析程度如何等等一系列因素,都要加以考虑,以便设计问题。
巧妙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接收到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多少,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怎么样,存在哪些难点,并能得以修正教学方法。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文化功底薄、厌学情绪严重,加之所学的语文知识与他们今后在企业里实际操作的手工技能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要特别讲究对象,设计他们乐意接受的问题,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篇文章,文章的特点是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在教学这一篇文章时,我向学生提问,平时我们说人去世会用哪些语言呀?学生回答:“死亡了”“逝世了”“没有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我继续提问,那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却用了“停止了思想”这句话来表达呢?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的。于是,我趁机对学生讲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够很突出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马克思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他的逝世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人的沉痛哀思。
二、留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细节信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 ,学生的答题往往会出现一些似乎与主题无关的细节信息答案,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问题的细节信息,有可能会导致这堂课教学的失败。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够有机结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性,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活动(学生)——引导进入下一个新的问题(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在提出问题、倾听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留意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营造积极的问题环境,科学提问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关于提问的艺术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每当新学期到来,我都或多或少接到一个新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刚上第一堂课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课堂上吵吵闹闹,有的还说“学啥语文,没意思” 等等如此丧气的话。这时,我就向学生们设计了几个问题,让他们来完成。
(1)介绍自己,保证没有语病。
(2)上黑板来写上自己的名字,要求字迹工整、规范。
(3)向老师提问本教材的相关问题,把教师难住。
这时,学生纷纷参与到这一活动之中,介绍自己的、向老师提问的、上黑板写名字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于是我就紧紧抓住学生们的问题渐渐导入课文教学。结果,第一堂语文教学课在激烈的问题讨论环境中结束了,效果十分满意。
参考文献:
[1]蒋德平.浅谈中职语文的个性化教学[J].新课程(上),2012年11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