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宁宁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活动形式,情景教学就是其中一种。但是如果语文活动就是一场情景表演,然后紧接着就进行课文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只有在课堂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肯定学生的才能,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积极的投身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活动;学习动力;满足感
活动评语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素质教育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素质教育是一种推动学生培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则主要致力于挖掘人文内涵 ,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打破之前的以老师讲授学生背诵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而改之以自主教学模式,而创新课堂就是非常好的创新模式。情景表演是创新课堂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方式也经常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但是效果却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如何在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笔者将在执教的《娜塔莎》中探究一二。
《娜塔莎》是高中语文选修本《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内容。在教这课前我想的比较多,首先,现在是高二第二学期,学生此时的心态比较浮躁,传统的上课形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外国小说欣赏》在期末考试及高考中都有出阅读的可能,在教学中应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决定先让学生演出《娜塔莎》,然后针对考题出一些问题。
上课前,我先做了以下准备:①介绍《战争与和平》的基本故事情节。②宣布演出细则:确定演员;根据教材对《娜塔莎》的节选划分三幕剧,并分别选出3个娜塔莎。③演出时可以适当发挥,演出效果。在备课时也要进行调整:由于演员要熟悉课文内容才能分辨出人物身份、对话、活动,所以演员对课文内容必然十分明晰;而观众看了演出后也必然对情节及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讲课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侧重点的划分。再者,一节课时间有限,演出已经占用了一定量的时间,刚演完时,学生有可能会沉浸在表演中,也许比较激动,此时如果直接进入生硬的理论教学学生有可能转换不过来,但如果设置了合适的问题,就有可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设想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同学们的表演你觉得谁的表演最好,为什么?②娜塔莎和安德莱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并有了婚约,后来又爱上了阿纳托尔并要和他私奔,你觉得娜塔莎对安德莱的爱是真挚的吗,为什么后来又爱上了阿纳托尔?③娜塔莎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少女?④课文在刻画娜塔莎时采用了哪些刻画手法?⑤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⑥评选最佳表演奖,每人选出3名同学进行投票。
以上是我的课前设想,在讲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做出调整,以实现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
上课时,我先用课件简介了作者、课文中字词读音、人物关系的梳理,然后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是这节课的重头戏,上课前我也不知道学生能表演的怎么样,但随着表演的继续,里面的看点越来越多:①司仪副官邀请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这本是主要情节中的一个分支,但表演者却演出了他的特色,司仪副官的扮演者一上场便没有按照课文的情节那样直接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那里而是先给出一个幽默的开场白然后说王佳辉(别素号娃的扮演者)伯爵夫人在哪里,这样就把远离学生的剧情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身边,使学生对剧情有了亲近感,直接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②第二幕是娜塔莎应安德莱之邀跳舞。这一场学生在表演时把一些跟剧情不是很紧要的情节删掉,直接由安德莱邀请娜塔莎跳舞,跳舞的这两位同学都有舞蹈基础,再自己找一首欢快的音乐配上舞蹈,场下的观众也是看得如痴如醉。③第三幕是娜塔莎和好友索尼娅为爱而争吵。这一幕都是对白,两位扮演者在演出时不仅将语气说了出来并且加入了一些夸张的动作以及将学生在平时争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加了进去,这样,娜塔莎和索尼娅就有了新的生命力。观众也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场表演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于是我趁热打铁,先问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娜塔莎究竟爱谁?学生有说安德莱有说阿纳托尔。我紧接着问:娜塔莎对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吗?学生说是真挚的。我问:都是真挚的感情,是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一开始娜塔莎第一次参加舞会,有人邀请她她很感激,产生好感进而一见钟情,是懵懂的感情,后来阿纳托尔诱惑娜塔莎,娜塔莎感觉陷入了热烈的感情当中无法自拔也是真感情的表现,只是阿纳托尔欺骗了娜塔莎。此时,学生已发现娜塔莎是由于受骗才要和阿纳托尔私奔,于是我接着问:你知道娜塔莎为什么被骗吗?学生很轻易的回答说,娜塔莎太单纯了。此时,适时引出问题:娜塔莎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少女?我画了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最后确定答案
情节 心理 性格
舞会前
的准备 兴奋、激动
焦急 天真活泼
青春热情
舞会上
的幸福 急切羡慕
快乐陶醉 直率快乐
单纯虚荣
为了爱
的争吵 狂喜-恼怒-幸福-惊恐-愤怒-失望 率真浪漫、敢爱敢、单纯幼稚、盲目轻信
最后介绍本单元的话题:圆形人物、扁平人物。
课下同学们评出了最佳表演奖的3位同学,我最后根据票数将第一名评为最佳反串奖、第二名评为最佳幽默奖、第三名评为最佳搭档奖,其余9名评为最佳演出奖。第二节课时,配上颁奖音乐,找学播音主持的同学进行主持,期间每位上台领奖的同学都说了一句自己的获奖感言,幽默有趣的获奖感言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娜塔莎》本是外国小说第四单元的课文,但是我把它放在《外国小说阅读》第一课来讲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这篇课文和爱情有关,高中生又处在爱情的懵懂期,对爱情比较感兴趣;二是这篇课文情节性比较强,比较适合学生排演,里面对人物的一些刻画和舞会的表演也容易调动学生表演的欲望。最终学生的表演演出了学生自己的特色,并能将自身所长表现出来。
在演出结束后,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表演中那些表演夸张、有自己个性化语言的同学也充任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其他同学表演的欲望,这对为以后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语文本是一门综合语言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充分的进行语言表达本应是课程的一项,但长久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并没有展现出其真正的语言才华,只有老师不断的寻找适合学生展示的途径,慢慢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才有可能将学生的语言才华激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进高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梅.《从实际出发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A].(《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