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雪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能进矣。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从何处起疑呢?现谈谈自己的愚見。
一、在课前处质疑
预习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预习
中先下水探路,找找不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初知课文大意,掌握文章结构。其次,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谈谈自己的意见,在书上作记号,以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解答。
二、在课题处质疑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上课伊始问题应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在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武松打虎》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到酒倌夸赞酒好,三碗不过冈的句子,再读读武松说喝了三碗怎么一点也不醉的句子,然后问:“这两个内容是否矛盾?”这一问,就像捅了马蜂窝,学生叽叽喳喳地说开了,这时,我引导他们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依据来说明是否矛盾,在“矛盾”的兴趣驱使下,学生都能自觉地去读、去思考,终于明白这里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四、在重点、难点处质疑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实质上这是每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只有把这些重难、点逐一攻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坡度、有层次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
五、在联想点处质疑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的联想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会飞的蒲公英》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母亲……”请学生想象诗的内容。通过这一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六、在标点处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可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出现感叹号多达17次。我便让学生找到感叹号所在的句子,并提问学生:“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七、在中心思想处质疑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时引导质疑。如,教学《藏羚羊跪拜》时,让学生自己提问:“我们学习完了课文,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升华情感。
八、在课尾处质疑
分析讲完课文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理解课文。
总之,疑要疑到点子上,要害处,要“会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获得乐趣,认识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