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久花
摘 要:估算既是一种技能、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经历。不仅要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估算的具体思维方式方法,还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估算的价值,进而迸发对运用估算的主观能动反应,两者不能偏废,行为与意识并重。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意识;思考;对策
尴尬一:算着估的估算
数学问题,大多是需要通过运算来解决的,而一道需要常规运算,甚至需要通过复杂或烦琐的运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少算甚至不算便得到解决,那该是多么让人赏心悦目的境界!这就是估算的魅力。然而曾几何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估算的教学的把握又成了教师新的困惑。且看下面几种现象:
【案例】三年级数学课外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爸爸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是98粒,爸爸连续抓了3把,大约抓了多少粒?课后批改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计算的:
98×3=294(粒) 294≈290 答:大约抓了290粒。
乍一看答案是对的,可是仔细一看他们的解题过程,又让我大吃一惊——他们怎么这样计算的呢?于是请了几个学生来了解情况,问:你是怎么想的?“爸爸抓了一把是98粒,抓了3把,就是98×3=294,问题中有‘大约就294≈290了。”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他们竟然都是这么想的。原来,学生心中的估算就是这样——先算再估。
从上述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估算的具体表现是为估算而估算,不会主动运用估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生长期精于计算,估算意识相当淡薄。
【对策】估算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估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这种近似的意识。下面提几条具体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当中,我们想要的那种估算的意识,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近似的意识,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本身发展应该关注的问题,那么也应该作为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
2.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选好题目,要提出好问题,提出有估计价值的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是个挑战。一位教师碰到了这么一件事,一家三口去吃饭,当时点了一些饭菜,价钱分别是42元、56元、19元、33元、25元、9元,当时就大致地估了估,大约不够200元。服务员收费时却报出了226元。这显然是错误的。经查证,服务员将42记了两次,正好多收了42元。由于有了估算的意识才避免了服务员的错收费。这就是估算的应用啊!
尴尬二:估算题一定有“大约”
【案例1】在二年级总复习时,有教师出示过一道习题,让学生解答:妈妈带了500元钱去商场买一把电风扇和一辆自行车,可以怎样买?电风扇有278元的、190元的、215元的,自行车有226元的、310元的、252元三种。面对这样一道有多个答案的题目,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计算,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采用估算,问及学生,回答大多是:题目里并没有要求用估算。
【案例2】有一道习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道一点也不难的习题难住了许多学生。
生:将1500米看成2000米,答案是12000米;或将1500米看成1000米,答案是6000米,与精确答案的9000米都相差太远。
师:是呀。可是为什么不直接用1500×6=9000,这样不是更简单更准确吗?
生:我们也知道用1500×6=9000更简单更准确。可是它问的是大约吐丝多少米?是要求有估算的呀。
案例1中,因为题目中没有出现“大约”“大概”“估计”等字眼,学生就没有意识用估算。案例2中,学生原本能熟练地进行口算1500×6=9000,但以为出现了“大约”这个关键词,就理所当然地理解为一定要用估算。其实,案例2中以为单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是个估算量,所以1500×6=9000(米)这个计算结果其实就是估算量。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对比,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再明白不过了。同时两个案例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估算意识的缺位和错位。没有正确的估算意识,估算的教学应该是不成功的。
【對策】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建构“大约”的意义,笔者认为,是小学低年级测量教学和计数学习过程——厘米、米、毫米、千米、克、千克、吨、时、分、秒认识等。在测量教学中,应该重视让学生明白所有测量的数据都是近似数这个道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近似是测量数据的本质属性,无需再在前面冠以“大约”二字。
总之,新课程以来被人所重视与强调的估算教学,还存在许多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估算的具体思维方式方法,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估算的价值,进而迸发对运用估算的主观能动反应,两者不能偏废,行为与意识并重。因此,估算教学,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古峰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