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松
【摘 要】由于初中地理的教学不规范与不重视,使得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明显脱节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产生极大的困难,尤其是遇到类似“气候”相对复杂的知识点时。所以教师准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衔接,要注重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注重评价的衔接等。
【关键词】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感觉到因为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欠缺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下去,而解决这类问题却常常又十分的棘手。尤其是涉及区域地理原理知识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应用时,学生往往表现的无从下手,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分布与影响、自然带的学习;人文地理中城市、工、农业、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地理中以区域作为载体研究区域间的环境与发展差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相关地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缺乏;2.地球基础知识和原理、规律掌握薄弱;3.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以形象记忆为主;4.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没有兼顾到与初中地理的很好的融合与衔接。
初中倾向于“是什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高中更倾向于“为什么”,着重于综合分析能力。与初中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往往学生在学习关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很难获得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往往会仅仅选择将初中的相关气候知识再回顾一遍,而这种教学行为打破正常教学程序,产生低效教学效益。面对师生都很纠结的知识点,更需要教师师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将初高中相关气候的进行重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气候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课程标准来进行比较两学段要求不同点。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气候名称、分布,气候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规律性知识点,是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掌握气候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判读以及会分析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影响。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将初中与高中相关气候知识叠加与罗列。因此在教学前应该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情适时将初中内容穿插进去,并进行一定的拓宽延伸,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课后对学生在课堂或者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暴露的问题作以记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做到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率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影响,所以初中教学内容通常形象直观,学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的方法,同学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高中地理则要求更重于“为什么,怎么办”,要求能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学会原理性、规律性知识,而后以此去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所以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单纯初中形象直观甚至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大幅度的调整,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自主性、课堂充满浓郁的探究氛围,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方法的指导与能力提高。
三、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衔接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中地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深度、广度显著增加,很多同学因为初中不重视,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于地理学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以至于在分科选科时,选择地理的同学非常少。所以高一的教师在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第一,学习任何知识点,都需要心中有图,更要会用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第二,必须要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概念、法则、原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初中时要求识记。第三,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个体向一般规律总结归纳。第四,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甚至有针对性进行逆向性思维。第五,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运用所学原理性知识。
学生学习气候的一般方法指导:
①是什么气候,在哪里?(气候表征、区域定位)
②在该区域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灵活运用地图分析)
③以此推理其他种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④同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分布规律不一致的原因。(发现问题,由一般到特殊深度思考)
⑤能够依据分布、特点等判断气候类型。(逆向思维)
⑥解决分析某一具体区域气候的特点、成因、影响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引导,不仅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学会了“会学”的本领。
四、注重评价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深度研究和调整。初中阶段地理课堂对于学生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呈现的结果,而对于呈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通常不会太多关心,更不用说评价。而高中阶段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所以评价应该是发展的,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的、即时的、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