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按照课标的理念,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的积累。这样的积累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想认识、人生感悟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如此。许多学生写不出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米”——缺少生活体验、缺少生活积累,缺少作文素材。要摆脱这样的困境?那就得从积累作文素材开始,点滴积累,长期坚持,积土成丘,使自己的作文素材逐渐丰富起来,为写了一篇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素材的积累
如何积累素材呢?许多老师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加以指导,具体概括为观察积累、阅读积累、视听积累、日记积累等。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这样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作文素材积累:
1.从来源范围分为家庭素材、学校素材、社会素材;
2.从写作文体分记叙素材、说明文素材、议论文素材、想象文素材等;
3.从文章的内容的形式上分为主题思想、内容结构、表现手法。
运用这样的分类方法,选取多个角度积累作文素材,避免单一、枯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
对每个学生来说,至少选取二至三项来积累,在每项的具体积累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标准分若干小类积累。如此越分越小,越分越细,使分类标准交叉融合,编织成一个素材网。如从素材的来源范围指导积累材料,先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类积累素材,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素材丰富,积累面广。过了一段时间,当学生积累也有一定数量的时候,我又启发学生,把你们的素材再找个标准整理一下。有的同学又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景文、想象文的角度重新整理素材,也有的同学人主题上分人物品行、思亲念家、亲情友谊、人生感悟、生活知识、思想观点等分门别类整理素材。这样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掌握素材、创新素材、运用素材,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作文素材网。
二、素材的运用
学生有的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一定会用,这里我来谈谈素材的运用。
1.根据语境选择素材。文章虽依赖语言,但也并非将语言胡乱凑合就能成文,还必须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素材。如证明“因为愤怒,才有爱国的行动”这个观点时,在你面前有两个人物事例──一个林则徐,一个陆游,选哪个好?这时我们的作文就要从观点出发,根据爱国、愤怒、行动的观点要求,毫不犹豫选择前者(林则徐虎门销烟)。除了根据语境选择素材外,适当考虑具体语境的句式、语气等因素。
2.根据语境加工素材。文章写到需运用积累的素材时,把材料直接引用,于语境不符合,另外也不好寻找,这时可以将素材进行适当加工,像维修工一样把原材料变形,使其有用的地主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把材料进行适当取舍后引用到作文中去,如在阐明自己积极向上、努力贡献时,把李白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去掉后半句使用,若运用到仗义疏财的语境中,则去掉前半句加以使用。其二是材料的梳妆打扮,使其变身,使用到新语境中。如某同学在《语文从我身边轻边走过》的作文中写道:“那滋润万物的小雨,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那满香都的烟柳,牵来了一片撩起闲绪的朦胧。可是那飘逸的太白,为我拉来了九天的银河,三千尺的飞流。把我带到那爱晴柔的树荫下,静看满塘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可是潇洒的杨万里……”这段文字就是将前人诗句化妆变身,通过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学习语文对他深刻影响,把读者带进一连串的优美意境中。
更有甚者,将材料经过取舍、妆扮、重组后,将则材料运用到多种语境中,例如课外阅读《黔之驴》一文后,有的同学作为一则锐意竞争、以弱胜强的材料使用,也有的同学则作为一则不学无术、落后被毙的材料使用,还有的同学更有创意地把其用作一则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的材料使用;还有的把其用作一条错误引导盲目改革,必至失败的材料使用,如此等等,体现了素材运用的灵活性、多面性,需要习作者灵活掌握。
三、从积累到运用的立体训练
教师要对学生的积累情况适时了解,指导学生从积累素材、确定主题、编写提纲、练习语段、整合为篇五个方面加以立体训练,重点从前四项指导。这种训练简便易行,无需过多占用课余时间,且学生尝试兴趣浓,训练效率高。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景物的文章时,首先安排学生去阅读写景的文章,了解写景的方法,积累相关的语句。随后,选定一处景物作描写,安排学生观察、写作、修改,然后集体交流、评改,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会写并能写出好文章,当然不止我说的积累和运用素材就能达到,还需要同学们受好作文,且勤加训练,持之以恒,才能深知作文之道,经年积累,渐进提高,逐步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作文素材的积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实践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问题。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重视和爱护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的问题。决不能不能让学生脱离对生活的内在感受而纯技术地去积累素材。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小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