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堂探究课的思考

2014-08-18 14:16王旭琴
考试周刊 2014年47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整合反思

王旭琴

摘 要: 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对提倡探究性学习的片面追求,提出对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方法的理解,以及对两种方法的整合应用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的对比,提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整合 反思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促进课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验探究式教学继承和弘扬了启发式、发现式、问题解决式及活动课教学的先进教学思想和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和活动课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笔者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不管是概念课还是专题探究课,大都能较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但也发现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有些教师出现了避谈接受性学习甚至弃用接受性学习,机械呈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流于过程,教学流于各种花哨的问题和研究上。下面我就“金属纳的性质和应用”的一节课课堂教学改进,对实验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问题提出看法。

一、学前分析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节内容共为一课时。对于这节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之后及镁、铝、铁等金属的学习之前,在高中元素学习上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学习者分析:

1.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及氧化还原反应,对本堂课通过原子结构的分析学习钠的强还原性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和操作能力;

3.对实验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三、问题与讨论

这堂课气氛很活跃。因为钠的实验现象很明显,能给学生比较强烈的直观认识,并能解释现象并作出结论,实验是本课的高潮,实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课后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常出现方程式书写错误,甚至把气体产物认为是氧气。做练习时,对钠的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实验阶段,不会举一反三和拓展思维。由此我也回想起课后一个学生问我的问题:气体有没有可能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审视这堂课,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学生的心理:通过对钠的性质的预习,学生对钠的性质有初步了解。对于书本的实验设计思想,学生虽然做不到一目了然,但也揣摩个七八。所以,学生先入为主的知识制约着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和课堂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投入,不热情,看热闹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2.本节课过于模式化,完全按照探究程序按部就班地操作。教师的引导参与性太强,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比如实验的观察、产物的探讨等。接受性学习色彩较多,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学生在收集并对气体进行验纯和点燃的过程中,发现气体少且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气体没有爆鸣声或很难点燃。同时因为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存在不安全的因素。由此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僵化状态。继续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不大可能的,一是高一学生实验能力欠缺,对实验的认识还在构建中;二是思维能力尚未完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取一矿泉水瓶子,塞上胶塞,并在胶塞上插一根大头针,大头针的另一头插一黄豆大小的钠块。同时在胶塞的另一侧插入30mL大小注射器。瓶子中注满水,挤压瓶身,并快速塞紧胶塞。可以看到钠块脱离大头针与水反应,瓶身变大。等钠反应完全,用注射器抽取气体。缓缓把注射器的气体排出,点燃,气体燃烧。如图:

通过以上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同学们除了验证了气体是氢气外,通过和课本实验一对照,也认识到了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对用矿泉水瓶也能做实验兴奋不已,当看到注射器也拿出来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目不转睛地注视老师的一举一动。由此,学生体会到了实验是如此贴近生活,取材自生活。对钠与水的感受深刻,学生有感而发:钠怕水。我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金属钠能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呢?

2.鈉与少量盐酸反应,产物有哪些?

3.如何保存和取用钠?

改进后的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维发展,对学习方法不片面追求模式,而是对学习方式合理取用,使学生轻松达到知识目标,在课后练习中取得很好的反馈效果。

四、反思与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无论是实验探究性学习还是接收式学习,都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接受式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进行整合,互相补充。

1.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概念剖析

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多数情况下是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下,以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为主的学习。因此,学会“接受学习”是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接受性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习者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或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从容地面对更无限的知识海洋”。

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从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思维方法的缜密性训练方面,接受性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课堂实践中,“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能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这可以说是探究式教学引导的原则。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如果轻易地探索就能得出结论,就会滋生学生浮躁的态度,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探究的达成度,而有些内容不适合探究性学习。教育学家吕型伟说过一句话:“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接受性教学是重要途径,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别人的经验。”

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符合学生逻辑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自觉将知识与实践、接受与体验、认知与创造、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不同特征的知识,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不同,我们应根据各自特点灵活运用。

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但有了“探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的不断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整合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