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苗伟
摘 要: 近年来,中职德育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其存在的问题也被不断挖掘出来,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滞后,课程内容枯燥,德育资源贫乏等方面。中职德育工作者应根据中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探索出路,积极转变课程理念,拓展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确保德育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 德育教学 中职学校 有效性
目前,中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凸显,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中职生的期待越来越高。然而,目前中职学生的发展与教育还存在一些缺陷,在德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中职学生在思想、修养、素质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但长期以来,德育课程设置忽视了这一点,与中职学生实际状况脱节。因此,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有必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展开分析论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及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①。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并不符合社会需求,甚至已经与定义规定的内容脱节,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三种。
(一)教学观念滞后。
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决定作用,教师教育观念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与效果的好坏。但是目前, 学生的德育工作仍然有待完善,一些不足值得注意。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在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所不足。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中职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不去挖掘可利用的教育因素,而是主观片面地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差,难以教育,甚至认为没必要在德育方面耗费精力。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甚至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与尊重,实际工作时重灌输轻互动,重训诫轻沟通,使得中职德育呈现出压抑、单调的氛围。
(二)教学内容单薄枯燥。
目前,广大中职德育工作者对工作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积极执行的能力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单薄。中职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存在“沟通鸿沟”,教材就是“真理读本”,教师就是“播音员”,学生只是听众而已。部分教师完全不顾及学生感受,只是机械地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甚至打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没有质疑权,课堂内容十分枯燥,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育者对工作的忽视及中职学生相对较差的文化基础与学习主动性构成了恶性循环。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只重视课堂讲学,理论知识篇幅多,缺乏案例分析、随堂情境体验、课外知识拓展等内容,忽视课外活动与实践教育的强大功能。课程学习应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书本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适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单一的书本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导致德育课程内容单薄、枯燥,抑制德育应有的育人效果。
(三)德育资源贫乏
德育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有助于人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一切因素,既包括物质上的物质支持、财政援助与人力资源,又包括知识储备、经验总结与学术推动等因素。目前,中职德育利用资源很少,主管部门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资金、设备、信息、人才配置等都无法满足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德育工作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合力。而针对中职德育的理论建设层面,相关研究工作缺乏重视,对于德育工作发展的理论支持及智力推动都十分乏力。德育资源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效果。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应广泛涵盖学校生活、校外生活,甚至家庭生活。目前,这项工作刚起步,校外资源及对学生家庭各类资源的发掘仍十分乏力。要实现工作的有效渗透,形成德育合力,就需要各类资源的有力支持,积极发掘并整合学校、社会、家长甚至学生等相关资源,为德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由此可见,中职德育课程问题众多。诚然,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做扎实的探索工作。
二、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德育教学实效的探讨
笔者拟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入手,立足于中职院校的工作实际,借鉴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中职德育发展难题,提供以下几条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
中职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德育教学理念,不应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和上课表现,更不能把学生看做无思维能力的客体,而应关注学生的幸福感、成长方式及就业能力。
应注意改变传统的只传授书本知识的理念,注意以人为本,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发掘中职学生的品质闪光点,并以此为出发点,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道德应该是他们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广州市的一些中职院校为例,他们坚持以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学生的礼貌教育为主线,塑造学生的服务精神,积极培育学生的“准员工”意识。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制定了学生“十种服务精神”实践指南,将礼仪及服务精神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的服务意识得到强化,职业道德得到进一步巩固②。
在具体的教学方面,应注意两点。第一,改变授课方式。德育教师应告别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由“主—客体教学模式”转变成“主—主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开展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德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各抒己见、审判会、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双向交流。第二,转变评价标准。传统德育评价方式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过于量化的评判标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因此,必须改变单纯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采取科学化、立体化、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并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给予学生最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
(二)拓宽教学内容,引入新颖方式。
要想改革现有的德育课程,就应充实课程内容,把德育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社会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德育实践,并通过隐性德育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确道德标准,通过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1.增强实践性德育
实践性德育课程指活动性德育课程,指“学校正式设立的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态”③。它是对认知性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同时是一种新的德育课程形态。因此,我们应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亲身参与到德育实践中,真切理解德育知识,从而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需求。
实践性德育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增加课外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创新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感悟,做中成才,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标,不应过于强调成绩或贡献,而应注重充分实现德育的实际功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努力程度,只要学生态度端正,努力实践,工作认真,有效提升了思想境界,就值得鼓励与表扬。其次要注意实践的形式,综合采取多种实践手段,如校内劳动和家庭劳动、勤工助学活动、文艺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等,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及家庭道德。
2.将隐性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把“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④。隐性德育课程即指以间接的、内隐的、灵活的教育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对学生实施不自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的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使学校德育工作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极大地拓展了现有的德育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目前,中职院校可以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开展隐性德育工作。通过建设淡雅清新、布局科学、生活便利的校园环境,强化学生的认同感与幸福感;开展高水平、高声誉的学术和文化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发与道德的洗礼;建设周密而严格的制度规范,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等工作,不断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开发德育资源。
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老师的职责,学校各部门的老师、社会成员、家庭成员都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只有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德育课程改革。
1.开发物质资源
应充分利用校内物质资源,如体育场馆、图书馆、宣传栏、餐厅、广播、网站等进行良好道德知识的宣传,运用典型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等方式,营造道德教育的良性氛围,触动学生内心,帮助他们将道德要求自觉内化为道德标准。注意秉承隐性德育理念,不断美化与完善学校的基础设置与生活环境。通过开发优化学校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园林、道路、广场、文化雕塑、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牌、花草树木等显性和物化的资源,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进一步开展德育工作奠定物质基础。最后,应当强化对德育方面的财政及政策支持,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帮助,并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力量拉赞助,实现资金支持与锻炼能力的一举多得。
2.开发人力资源
应强化中职院校的德育建设,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促成将管理学中的胜任力理念引入学校专职德育工作者的招聘体系、培训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中,积极吸纳优秀的德育人才。应引入严格周密的奖惩模式,完善监督机制,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言行进行规范,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特长,合理分配不同任务。应当强化中职院校的德育培训机制,积极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再教育,不断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为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保证。最后,有必要加强队伍内部的工作交流,将同事沟通与分享环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打造团结、进取、高效率、正能量的中职德育工作团队。
3.开发校外资源
应当注意开发两方面的资源:一是开发社区德育物质资源,如历史遗址、服务机构等,争取社会组织同意,建立长期合作项目,积极组织学生观摩社区文化遗址,培养爱国情怀;参与公益活动,加强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开发互联网资源,通过建立QQ群、德育论坛、论坛小组等方式,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打好德育攻坚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德育信息库与档案库,收集网络上的各种德育信息,作为自身德育工作的智力支持,并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强化管理与沟通。此外,应加强教师、家长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信息化的联系平台,将教师的德育思想理念向家庭做积极宣传,呼吁家长为学生的成长共同出一份力,进而形成坚固、健全的育人系统。
注释:
①汤晓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②广州市多项举措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新闻热点].新华网广东频道,2011.5.9.
③周蒋浒.职业学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④学者论点:德育课程拓展德育新空间[J].中国教育报,2008.05.19.
参考文献:
[1]陈灿芬.新时期中职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2]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1998(1).
[3]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学者论点:德育课程拓展德育新空间[J].中国教育报,200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