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背景下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2014-08-15 00:54王熠珏
视听 2014年3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大学生

王熠珏

风险社会理论作为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经典理论,早已揭示了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固有困境。贝克认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 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它们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①。他认为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性。这种风险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风险不同,更多的是建立在人和社会发展上的,是一种固有的、难以摆脱的伴生困境。换言之,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是人在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人为制造或者生产出来的,其实质是人自身困扰的外化,是人的欲望走向负面的对立面,是体制、制度制约发展的长远危机。

网络时代,网络媒介加入传播阵营,基于其传播的便捷性、即时性、多源性、交互性等特征,立即成为风险传播中的重要媒介,甚至成为风险的直接生产者。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正在将各种负面的、消极的思潮和社会风险引入校园,在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激起风险的波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挑战。

一、风险社会背景下网络媒介对意识形态风险生产、传播的放大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将意识形态视为某种社会阶级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定制的,反映一定阶级意志的思想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学者王国敏、李玉峰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②。不管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定义还是国内学者的认识都可以清楚得知,意识形态一定是建立在某个阶级和集团意识之上的,是为了实现这个阶级和集团利益而推行的一套团结集团成员思想的集合。政党要将阶级集团内部的集体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推广至其他社会成员,必须依靠传播介质,大众传媒就变成了意识形态传播至关重要的中介。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介迅速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一时间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在网络空间里迅速集结,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自由市场。

根据刘丹凌的观点,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传媒在风险社会中具有突出的双面性。传媒不仅是化解风险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已有风险传播的动力,甚至制造新的风险。其风险化解能力和风险再生产矛盾地并存,传播双面性显而易见。③

社会意识作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中风险传播的重要内容,其风险往往和现实风险事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实危机事件的产生,通常会引发人们普遍的焦虑、担忧情绪,传媒通过建构这种风险情绪,将这种情绪传递给普通大众,这种持续聚集的忧虑会进而引发群体性的思想危机,并最终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形成新的社会风险。

在这个风险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网络媒介的崛起,对这种风险的建构和解读呈现出更加纷乱的面貌。在我国,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对风险的报道,由于报道主体通常是专业的、官方的,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更好,所以在风险建构的过程中更加接近真实,判断更加准确,引发意识形态领域混乱的可能性通常更小。而网络媒介的报道中的部分报道主体甚至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介系统教育的非专业人士,所以报道时对风险的建构容易失之偏颇,判断不准,可能会夸大风险系数,容易引发思想领域的混乱。更有甚者,有的为了博眼球、赚人气还会捏造虚假的信息,传播风险引发思想混乱。于是网络媒介在不知不觉中就无形地放大了现实社会的风险,在风险传播领域变成风险传播的主通道,一时间网络谣言四起,真假难辨,给思想领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④

二、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青年学生是亿万网民中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友、购物、休闲的主渠道。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性比任何群体都要大,所以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乱象也最容易影响青年学生。具体而言,网络媒介传播风险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有以下几点冲击。

(一)对传统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

风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社会所依赖的权威被解构⑤。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控制手段由于信息来源统一,传播途径相对单一,意识形态传播风险相对较小,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也基本上是正面的塑造作用。而在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客观上已经改变了原先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思想宣传,让原先相对单纯的观念塑造环境变得杂音重重。在网络的自由市场里,充斥着各种意见和声音,负面、消极的观念大量存在。学生面临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效果已经被弱化。

(二)对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冲击

由于网络媒介传播的审查、控制难度加大,其自身就具有交互性的特点,造成网络媒介在传播意识形态的时候很难对观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因此造成大量负面的、消极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地位受到冲击,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也有所呈现,娱乐化的、虚无的精神世界也借助一些受大学生欢迎的广电节目悄无声息地侵入学生大脑之中,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巨大冲击。因此,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如果我们不敏感、不研究,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就会削弱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甚至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⑥。

(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造成控制难度加大

网络媒介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在管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面难度较大。网络媒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在网络连接的世界中,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几乎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甚至同时传遍全世界。蝴蝶效应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中更显得突出。意识形态的可控性在网络媒介传播过程中显得十分微弱,给管理者制造了前所未有的管理难度。

三、应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措施

(一)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高校应该尽量开设认识、理解网络媒介的相关课程、讲座,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性质、运作方式、传播特点,使其明确其信息中存在的盲目性、无序性、博眼球的虚假炒作;明确网络媒介传播过程生产风险、放大风险、传播风险的特点和方式,最终实现在面对纷繁复杂、形态各异的网络风险事件和意识形态之争的时候能够处变不惊,淡定面对。

(二)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化改造

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经跟不上网络媒介传播的节奏,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网络化改造,甚至是娱乐化改造,来占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这就要求宣传部门能运用网络传媒手段,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另外,宣传的内容还不能僵化、死板,需要用网络化的风格进行展现,配合流行元素符号、文化,利用视频、动画等手段争取阵地。

(三)建立大学生风险应对应急预案

高校应该在校内建立应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的、紧急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方面的风险。

(四)加强网络风险监控

网络管理部门和校园网运行机构应该加大网络环境中意识形态风险的监控力度,对出现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时预判、及时处置,避免大学生受其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风险社会的背景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隐患的基础,网络媒介是制造风险、传播风险、放大风险的载体和催化剂,在二者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大学生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急需对网络媒介环境进行制度和政策干预,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使其具备风险抵御、辨别能力。

注释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② 王国敏、李玉峰:《挑战与回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1期。

③ 刘丹凌:《试论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双面性》,《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5期

④ 刘丹凌:《论新媒体的风险放大机制与应对策略》,《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⑤ 董小玉、胡杨:《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当代传播》,2011年第3期

⑥ 廖萍、尹彦:《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5期(中)。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以内蒙古C市为例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