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阳
现存的中小型水库大都是上世纪50~60代群众运动中兴建起来的,由于设计不正规,资料不完善,给目前的除险加固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可见强化设计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十分必要。项目管理的内涵:自项目开始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得以实现。科学完善地做好项目管理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保证。
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立项后,由项目法人单位(建设单位)组织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
在初步设计阶段,项目法人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提供现有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由于原有中小型水库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设计单位应对这些资料的真伪进行识别。必要时,设计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复核,避免因为原始资料的问题而使新的设计出现错误。对于缺少的资料,例如原始地形及建筑物资料、地质资料、水文资料和大坝安全鉴定资料等,设计单位应通过现场实测获得,或要求项目法人单位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测绘部门实测后提供给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在取得完整的基础资料后,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初步设计工作,不可套用其他项目的设计,设计精度应符合设计阶段要求,避免因设计与实际不相符或工程量偏差较大而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不必要的设计变更。
初步设计完成后,一般应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初步设计及概算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工程概算的总投资便作为项目法人筹集资金的依据。因此,初步设计概算的精度要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避免由此造成建设资金不足而使工程项目无法完成或筹集资金过多、资金成本过大。
施工图设计不是初步设计的翻版,而是初步设计的细化和完善,是工程施工和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
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用的是国有资金,单项施工合同金额都一般大于200万元人民币,必须进行公开招标。所谓的招投标就是通过邀请、要约和承诺等法律程序,确定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施工合同关系。通过招投标选择符合条件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合同中通过进度、质量、计量与支付等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招投标阶段经常出现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招标文件工程内容不明确,工程量清单中项目划分不够详细,时常有漏项问题发生。
二是投标人现场踏查走形式,不能发现招标文件中的遗漏和错误,很少要求招标人对某些问题进行澄清。投标报价时常出现偏差,施工和结算时容易引发纠纷。
三是投标文件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千篇一律,与实际不符,没有可操作性。
四是施工合同条款完全套用《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部分条款不适合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不仅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很多麻烦,而且还会引起合同纠纷。
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完成施工用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平整;施工场地征地、拆迁;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是指主体工程开工日期到工程移交证书写明的完工日期,是按照工程设计完成工程实体的全过程。
一是项目开工后,项目法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委托监理单位检查施工单位的进场人员是否与投标文件相符合。目前,国家规定施工单位必须配备专职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质量检查员,多数施工单位未能配全上述人员。由于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模较小,如施工单位按要求配齐相关人员显得有些浪费。笔者认为,对于小型工程项目,那些同时具有几个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身兼两职或多个岗位。
二是水泥、块石、碎石、钢筋等原材料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一些施工单位经常在原材料检测结果未出来前便开始施工,一旦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工程验收不合格,必须拆除返工,将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甚至延误工期。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开始前做好原材料检测计划,按时检测,保证用于工程上的原材料都是经过检测合格的。
三是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划分与其他水利工程相同,一般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单元工程三级,土坝、溢洪道和输水洞各为一个单位工程。很多情况下,每个单位工程中的分部工程个数少于5个,不符合项目划分有关规定,不利于工程质量评定。因此,对于一些分部工程较少的工程项目,不必把土坝、溢洪道和输水洞各作为一个单位工程,应将整个项目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这样,既有利于工程质量评定,又可减少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内业资料整理的工作量。
四是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一般都安排在5~10月份,工程施工既不能影响水库行洪,又要满足下游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对于关系到防洪安全和供水的工程部位,如溢洪道闸门、输水洞、坝前护坡等部分,尽可能在5月份或9~10月份施工,这样既能保证水库正常调度运用,又能减少围堰工程量,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工程投资,保证施工安全。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主体的项目法人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根据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各阶段特点,编制各自的项目管理规划,组建项目管理队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工程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有序进行,最终使工程建设达到预期的费用、质量和进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