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维度的『有话好好说』—— 读虞云国新著《放言有忌》

2014-12-16 07:58:40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著读史后人

□ 叶 雷

“有话好好说”,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石之一,更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一方面说话格外泛滥,另一方面到处都是风险,随时都有陷阱,“有话好好说”显得格外重要。何谓“有话好好说”,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强调的是说话的艺术,真说、实说、巧说,不同的说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另一层意思是说与不说、说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说话原则与禁忌的问题。那么,怎么学会“有话好好说”呢?著名宋史专家、博士生导师虞云国教授的新著《放言有忌》,无疑能给我们诸多启发。

说话的艺术,与一个人的才学城府、人品修养、性格智慧等密切相关,可以修炼,却无法复制。就如虞云国教授,动辄拿出历史典故来绕弯子,就与他的史学背景相关,更与他近70年的人生阅历相关,是模仿不来的。日久见人心,即使说话的艺术性差一点,也有可弥补之机。但把握不好说话的原则与禁忌,搞得不好就可能让自己万劫不复。虞云国在《放言有忌》的“序言”中,从“放言”说起,既有“放肆其言”的意思,也有“放置其言”的意思,“放言”自然就包括了“有忌”的要求。

《放言有忌》是虞云国一本以历史为主打题材、包括随笔与书评的集子,分为“读史”、“读书”和“读世”三辑。读史,回溯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多维度看待历史事件,评点古今历史政治文化的得失;读书,遍寻中外名家、经典,汲取智识,从书中探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读世,既有对“盛世修典”等热门事件的述评,又有对故人的追忆,冷眼记录亲历世事的感悟。“读书”读的是历史之书,“读世”读的是将来的历史,所以整本书以“读史”为线,特别追求“历史的通感”。

那么,如何“放言有忌”呢?虞云国首先点明的是,法治社会当以宪法的规定为阈限,在宪法的范围内“放肆其言”。而且,在每一个世代,“更兼之还有某些说之不宜的话题负面清单”。国外也有禁书,美国也曾对“异己分子”进行调查听证。在《何以文人不自由》一文中,还举了具体例子,比如宋代文人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由度,其关键就在于“立了不杀士大夫和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而明朝之所以不自由,就是因为很多知识分子忘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规律,甚至刻意“为道而死”。

虞云国在书中说,历史是“人”写的,“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学,其使命之一就是表彰人性的善,鞭挞人性的恶,还要寻根溯源,究诘造成人性恶的制度根源”。如何“放言有忌”呢?就是“放言”不能和“人”作对。比如在《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陋病》一文中,表面上中国人的陋病是世界观上的“中国中心论”,实则是把外国人都归入蛮夷,不当“人”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悲剧带来的震撼,给人的启示,无可估量”;“思考消逝了的人与事,对于理解过去与现在或许不无裨益”。

不放下历史的包袱,就很难想象未来。虞云国在《普京是怎样清算斯大林主义的?》一文中,转引普京引用的俄罗斯民谚“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集中表达了历史维度“放言”的第三个“有忌”。对社会发展得正视历史,有一个底线认识,“过去是病根,而不是药方,绝不能倒退到过去”。在《与某两会委员论“黄色”书》一文中,表面上虞云国是在考察“黄”字的文化本意,实则是警示不能迷恋“黄色”所代表的“皇家御用”之气。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至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一个死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在现在之中的过去。尽管当下仍有诸多诟病之处,但时代毕竟在曲折中坚韧前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执着守护权利与自觉践行义务,继续为这种前行之势放言与助力。只是,我们的“放言”需“有忌”,一曰“禁忌”,不能瞎碰,二曰“顾忌”,有基本原则。有话好好说,赢得的不仅是现在,更多的将是未来。

猜你喜欢
新著读史后人
新著
新西部(2022年3期)2022-04-13 22:20:53
读史(外一首)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11-17 10:30:09
新著
新著
阎崇年:读史明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2
论后人和陶“归去来”辞之缘由
读史即悟
中学语文(2017年28期)2017-11-07 05:32:15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
公民与法治(2016年9期)2016-05-17 04:12:23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
中国火炬(2012年6期)2012-07-25 09:42:00
茶 戏
茶叶通讯(2012年2期)2012-03-31 18: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