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光
(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福州市 350100)
【摘 要】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学校便开设了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课。三年级开始开设《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以学生的品德教育为核心。教师要灵活掌握教材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有效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文明习惯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公德心。为此,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5-0121-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德育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以及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举一反三”需要先知其一。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时也需如此。一方面学生只有在拥有一定的德育学习经历,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在内容上、思想主旨和主要观念上都有一定社会基础的课程,学生必须对《品德与社会》的内涵概念有鲜活、明确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更好,我们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为大家奠定《品德与社会》课程基础,让大家都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一个鲜活生动的认知。首先,社会各方(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个体等)都要对这一学科有明确认知,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明确这门课程教学形式。
学生的主体性决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所有教学行为、教学活动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需要重视和满足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确实有助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陈旧、滞后、照本宣科等没有新意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者思想僵化的重要体现,也严重影响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用更多新颖独特的方式保持思维活跃和教学有效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非常注重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全面推动课堂教学生活化进程有助于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还需要从教材出发活用教材,还要善用生活之中的各类“活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的主要策略包括:
第一,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会投入百倍的努力。作为教师需要把怎样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教材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来实现让课程内容巧妙、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效果,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第二,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分割。教材总是滞后的,这是因为社会、科学与人的认识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发展着。 、
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变观念,力求树立先进的课程观 学生、观 教师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联系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对陈旧的过时的内容要大胆舍去,对那些充满新的时代气息的内容要尽最大努力补充。总之,教材的使用与处理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分清主次,敢取敢舍。
第三,开展活动化的教学,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学《生活中的快乐》、《去周边看看》、《男生和女生》等课程中都可以安排这样的活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关键就在于一个“活”字。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不仅思想要鲜活、方式要灵活、内容要贴近生活,还要时刻做到活学活用。
】
[1]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2]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贾傲雪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4)
[3]刘超.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策略[OL].2013.5.28
[4]张毅.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状及教学策略[OL].201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