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以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为目的的环境教育

2014-08-15 00:55邓小辉李雪芬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学环境教育

邓小辉 李雪芬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广安市 638000)

一、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现状目前仍然严峻,环境污染状况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当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水平较低,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因此,提升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来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教育正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为核心,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时由于一切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相应的地理区域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国家、区域和国际才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解决。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今后地理教学改革基本的方向。地理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核心内涵,为学生讲解出地理事物内在的联系,还要能够让学生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因此,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中能体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2.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和地理学科的研究课题密切联系。同时,一切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相应的地理区域才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解决。由此可见,环境教育和地理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任何其它一门学科都更应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三、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功能

1.地理教学思想中环境教育的导向功能

环境素养教育、学生主体的自我环境教育、人地协调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境界,共同构成了当代地理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都具有环境教育的导向功能。

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中学地理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有着肩负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担。它给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得天独厚的实践活动的平台,同时也对环境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指导作用。中学地理课程将人地关系作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中学地理教学,提升环保理念和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学生的头脑深处,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地理教学目标中环境教育的贯彻功能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是指地理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结果。中学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让这个目标更具体化,在中学地理课程目标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了更深层次的表述。

3.地理教学内容中环境教育的落实功能

环境教育大纲中大多数部分都与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有关。地理《标准》中,课程内容体系,都是将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作为重点,将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论题,并将这两点作为主要线路来构建、拓展以及编排课程。可以这么说,中学地理课程为环境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环境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些素材,深层次的发掘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因素,把握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协调关系,以达到实现社会可持续、经济可经济持续、生态可持续三者相统一的目的。

4.地理教学形式中环境教育的实施功能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渗入环境教育的内容,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形式。地理教师应重点讲授关于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地理学科和环境科学实践性强的特征,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如收集关于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学习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或者针对某个地理环境问题进行辩论等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突出可操作性、应用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地理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讨论会、演讲比赛、班会、创作漫画、模拟活动、编辑地理小报、知识竞赛、讲座等方面的活动,也可以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特别日子进行活动宣传。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野外环境考察、社会环境调查、参观采访治污企业,进行气象观测、水体污染采样化验以及环境质量的检测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的实践中去。

5.地理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保证功能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现代环境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重视环境问题。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研究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日益突出的问题,结合本国本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工业污染、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交通建设布局、旅游开发建设等,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探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运用“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传统教学工作者灌输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和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质量,以达到充分的发挥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作用。

四、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可采取的措施

1.整合教学相关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其教材中大量篇幅介绍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阐述自然环境问题现状、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同时告诫我们:自然界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肆无忌惮的掠夺开采,只会造成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上强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可见环境教育至始至终都是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之一。

第一,环境教育与乡土地理之间的结合。本世纪以来,中国各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展、壮大。不论是城镇的建设、人口的数量,还是工业的规模都急剧的扩大。但是,人们往往只注重经济的效益、社会效益却忽略了生态效益,甚至于以不惜一切代价,以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了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等严重污染。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结合乡土地理中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

第二,环境教育与我国国情的结合。国情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及经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地理教师要结合我国国情,不仅要讲述我国秀美山川、丰富的资源;而且,还要对人口基数大、频繁的自然灾害、过度的资源开发、污染环境的行为等严重性加以重视,学会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环境和国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第三,环境教育和时事的结合。当前各类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教师可通过各种现代网络收集整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时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环境问题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类关于环境的时事新闻,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创新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学渗透的实效性

第一,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可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教学的扩充量,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创新,使地理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大为扩展,既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环境教育的效果。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这样就可以达到在各种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的目的。

第三,组织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气象气候、水文观测、地质野外科学考察、对人口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的调查活动等,让学生了解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可行性建议。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接触了社会,了解了资源利用现状,还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以达到让学生自觉投身到环保活动的目的。

就目前来看,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育内容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来进行,环境教育缺乏专业的、系统的教材。中学环境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地理教师的课堂扩充来进行,由于地理教师主要工作是日常课堂教学,较大的工作量让他们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教学研究工作,其结果必然导致环境教育能力和水平提高甚缓,影响了教师从事环境教育的积极性。

从环境教育被提出那天起,就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渗透以及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提高环保能力,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够将地理科学知识转化为良好的公民道德、信念、社会风尚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环保义务。

[1]孙润秀.高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浅析[J].阴山学刊,2010(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M].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2009

[3]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4]田海文、刘洋.论高等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2)

[5]陈联俊.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6]黄锡生、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11)

猜你喜欢
中学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在多解中学创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