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汉书》札记三题

2014-08-15 00:43刘振刚张海涛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祖纪年汉书

刘振刚,张海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一、《史记志疑》志疑一则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1]2048

《汉书》卷四〇《张陈王周传》:

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2]2037

按:《汉书》记张良事全本于《史记》,此“八年”与“六岁”是何者误抑或二者全误?

梁玉绳认为二者全误,《史记志疑》卷二六《留侯世家》:“《汉书》‘八’作‘六’。考《表》良以高帝六年封,卒于吕后二年,在位十六年,则当是‘九年’,《史》《汉》俱误。”[3]1170笔者以为,《史记》不误,《汉书》亦讲得通。理由如此:

张良卒于高后二年(前186),以此逆推八年,则为汉惠帝元年(前194)。若按梁玉绳“九年”推,则张良“强听而食”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即汉惠帝即位之年。问题是“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是说汉高祖十二年还是汉惠帝元年?笔者认为,“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可以是汉惠帝元年。《词诠》:“会,时间介词,值也。”[4]126“会高帝崩”当是说高帝崩年或高帝崩不久。《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1]392检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汉高祖十二年四月庚辰朔,甲辰为二十五。汉初《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从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到汉惠帝元年仅隔五个多月。极有可能“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事在汉惠帝元年。《史记》作“八年”完全讲得通。

“会高帝崩”,《汉书》无“会”,虽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同,兹举一例说明。《史记》卷一〇一《袁盎晁错列传》:“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1]2742晁错何时为御史大夫?《汉书》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孝景二年(前155),“八月丁巳,左内史朝错为御史大夫。”[2]761汉景帝二年晁错为御史大夫,文帝崩与晁错为御史大夫并不在一年。《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实际是说汉文帝崩后汉景帝即位,后来晁错为御史大夫,并没有说汉文帝崩与晁错为御史大夫在同一年。同理《汉书·张陈王周传》并没有说“高帝崩”与“强听食”在同一年。“强听食”可以在汉惠帝三年,《汉书》作“六岁”也讲得通。《汉书》武帝以前部分多本于《史记》,班固改“八年”为“六岁”,并删“会”,莫非别有所据?

若非另有西汉的新资料出现,可以证实“八年”、“六岁”为误书,否则只好顺着司马迁、班固的记载来理解,两说并存。

二、公孙弘年寿及生年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为博士。”[1]2949《史记》不言公孙弘年寿,只言卒于元狩二年[1]1030,建元元年(前 140)公孙弘年六十,以此推之,元狩二年(前121)公孙弘当年七十九。《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年八十,终丞相位。”[2]2623《汉书》记公孙弘事全本于《史记》,为什么《汉书》记载与据《史记》所推公孙弘年寿差一岁?我们认为,这是除本与并本的差距。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古人周岁增年”条:

汉光武起兵时年二十八,崩年当六十三,而《纪》云六十二,二若非三之误,则亦犹沿古俗也。

古人计数之法,有并本与除本之不同,亦足使后人疑不得实……《史记》谓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而与贾逵据《公羊》生于襄公二十一年者,同云年七十三,疑亦并本、除本,计法不同也。[5]271

疑《史记》建元元年公孙弘年六十是除本,《汉书》元狩二年公孙弘年八十是并本。

《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2]176检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元狩二年三月辛未朔,戊寅为初八。以公历推之,公孙弘卒于公元前121年,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公孙弘生年与公历之换算。建元元年公孙弘年六十是除本,以此推之,公孙弘生于汉高祖七年。汉高祖七年兼跨公元前201年与公元前200年两个年份。公孙弘生于公元前201年还是公元前200年?

汉初《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汉初年代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涉及当时的岁首问题。这一点《剑桥中国秦汉史·本卷序言》已注意到:

由于秦、汉使用的历法是颛顼历,中国年份中的月与西方阳历的月不能完全一致。中国的年份与西方的年份也不能完全相符。由于中国年以何时为岁首所引起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进一步复杂化了。[6]3

汉初年代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是比较难办的,兹举一例说明。《资治通鉴》载:前三年(甲子、前一七七),“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7]455检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汉文帝三年十月戊辰朔,丁酉为十月三十。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以公历逆推此事在公元前一七八年。校点本《资治通鉴》每年之下括注干支和公历,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标点《资治通鉴》小组为方便读者而所为。但汉文帝三年十月三十的日食以公历推在公元前178年,并不在公元前177年,所以如此换算殊为不当。

苟欲实事求是,则汉高祖七年与公元前200年不能划等号。虽然推得公孙弘生于汉高祖七年,因不知其生日,故无法与公元纪年换算。所以,只能说公孙弘生于汉高祖七年,不能说公孙弘生于公元前200年。

三、关于汉武帝元光年号的一条史料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广平”之“建元至元封六年三十六,太初元年尽后元二年十八”栏载:“其十年,为丞相。”[1]885-886“其十年”为元光四年(前131),何以言之?《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于元光四年载:“平棘侯,薛泽为丞相。”[1]1135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于元光四年载:“五月丁巳,平棘侯薛泽为丞相。”[2]770可证“其十年”为元光四年。笔者认为,这条史料可证汉武帝元光年号是出于追记,理由如下: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汉武帝以前封侯者一般用受封者在位年序来纪年,但有个别例外。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安国”之“孝惠七”栏载:“其六年,为右丞相。”[1]924《汉书·百官公卿表》于孝惠六年(前189)载:“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2]751故“其六年”为孝惠六年。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曲逆”之“高后八”栏载:“其元年,徙为右丞相。”[1]887《史记·吕太后本纪》于太后称制之年载:“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1]400《汉书·百官公卿表》于高后元年(前187)载:“左丞相平为右丞相。”[2]752故“其元年”为高后元年。“其六年”为用惠帝在位年序纪年,非安国侯在位年序纪年;“其元年”为用吕太后在位年序纪年,非曲逆侯在位年序纪年。汉惠帝、吕后时尚无年号纪年,故《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其六年”、“其元年”讲得通。《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汉武帝时封侯者一般用年号来纪年。薛泽汉武帝时为相,其时若有年号,岂有不用年号纪年之理?疑《史记》所据材料为汉武帝十年,太史公未用年号纪年换算耳,故留下此宝贵资料。此材料可证元光年号确实是出于追记。

今日有关汉武帝之论著日多,研究汉武帝年号问题之兴趣,亦日益广泛,我国史乘中所能提供之史料,可信者较少。此则材料,有益于汉武帝年号问题之研求,故为录出。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猜你喜欢
高祖纪年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