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保
名臣晁错是汉景帝的智囊,因主张削藩而闻名于世。然而,不幸的是,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使他最终被汉景帝诛杀。
有人认为,汉景帝是在推卸责任,无辜的晁错只是他的一枚棋子,关键的时刻可以舍弃,晁错死得太冤了。也有人认为,晁错是死有余辜。
其实,晁错被杀,从种种迹象上看,完全是一场仇杀。司马迁说:“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154年,一个叫袁盎的人请将军窦婴帮忙安排他见汉景帝,说是有平息吴王叛乱的办法。在汉景帝屏退了左右包括智囊晁错后,袁盎才说:“今奸臣晁错,擅自削诸侯的领地,所以诸侯才被迫起兵。现在唯有牺牲晁错,归还吴、楚等国的土地,才可以重获和平。”汉景帝听后,反复思考了好久,说:“不知道他们的诚意如何?不过,我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放弃对和平的追求。”
就这样,晁错的生死被决定了。
虽然晁错是被汉景帝下令处死的,但袁盎负有很大的责任。为什么袁盎要出如此歹毒的主意?其实,他也是有苦衷的。
在朝中,他与晁错水火不容,这是大臣们都知道的。有晁错的地方,袁盎不会去;反之,有袁盎的地方,晁错也不会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汉文帝时,晁错的确不得重用。可是到汉景帝时,晁错大受重用。因为他是汉景帝的老师,汉景帝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特别敬重他。所以,晁错自从当上御史大夫之后,就利用职权之便,开始收拾袁盎。晁错让手下人查袁盎当吴国丞相时,有无收取吴王刘濞的金银珠宝。袁盎也不是什么清官,很快就被查出了问题。
为此,袁盎被查办了。按照当时的刑法,他死罪难逃。还好,汉景帝法外施恩,只是将其贬为平民了事。
袁盎虽逃过了这一劫,但晁错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事隔不久,吴、楚等七国就叛乱了。晁错又看到了再次收拾袁盎的机会。
晁错对手下的丞吏说:“袁盎收了吴王刘濞的金银财宝,蒙蔽皇帝说刘濞不会造反。现在,刘濞造反,我打算把袁盎定罪,说他参与了刘濞的阴谋。”
丞吏回答说:“吴王刘濞已经起兵,现在即使杀掉袁盎,也于事無补。再说袁盎只是贪图钱财,不可能参与吴王谋反。”
由此可见,袁盎在许多人的眼中,还是一个比较忠毅的人。后来有一个刺客受命刺杀袁盎,也曾说过:“君长者,不忍刺君。”由此亦可见袁盎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丞吏不赞同,晁错也不好再坚持。但是,却有人将这件事偷偷告诉了袁盎。袁盎可不想等着晁错来收拾自己,因而就有了他星夜寻求窦婴帮助的事。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为人比较正直,和袁盎相似。另外,他也看不惯晁错,和晁错也有点隔阂。在一次朝中的会议上,汉景帝让大家讨论削藩的意见。晁错力主削藩,和大臣们辩论,语气极其狂妄。窦婴虽然说不过晁错,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由此,两人结下了梁子。
所以,袁盎去找窦婴帮忙,窦婴一定是竭其所能。袁盎除去晁错的计谋,估计也是窦婴帮着谋划的。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汉景帝为什么要采纳袁盎的建议呢?他为什么不再去找晁错商量对策呢?这也不能完全怪汉景帝,因为晁错虽是智囊,却尽出一些让他不满意或不能接受的主意。
一是晁错认为,削藩只会引起吴国叛乱,谁知削藩以后,却有七个国家同时举兵,声势之浩大,让汉景帝担心不已。
汉景帝一定非常后悔,对晁错的削藩非常不满。此时,他也许能明白他父亲虽然欣赏晁错,但是并不采纳他的削藩政策的原因了。
二是晁错认为那些大臣都不可靠,让汉景帝御驾亲征,由他坐守都城。汉景帝对军事并不熟,让他去带兵打仗,他自然是不想去的。他也并非认为那些大臣都不可靠,如窦婴、周亚夫在他看来就不错。老爹汉文帝临死之前曾告诉他:“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汉景帝在心里一定会这么想:“这样的智囊,行吗?”
反过来看,晁错也真够笨的,竟然幻想着让汉景帝御驾亲征。他忘了,汉景帝不是雄心勃勃、能征善战的汉高祖。汉景帝当皇帝还没有三年,就发生了七国之乱。对于皇帝这个职业而言,他还是一个新手,并不具备丰富的经验。战争的结果让他特别担忧,他多么希望能够和平地结束战争。至于诸侯的领地,他可以还给他们。
此时此刻,袁盎带着他的和平计划来见汉景帝。可想而知,这对汉景帝多么具有诱惑力,他虽然不太相信吴、楚等国的诚意,但依然想试一试。可怜的晁错就这样成了汉景帝幻想的牺牲品。
袁盎更是不简单,他可以揣测汉景帝的心理,对症下药,从而一举除去晁错,达到复仇的目的。
不过还有一点疑问,就是袁盎提建议后的十几天内,汉景帝都干了什么?他是不是还征询了其他人的意见?
可能汉景帝咨询了许多人的意见,而且这些人的意见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拿晁错做试验品。
中国有一句古语,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晁错的死亡原因,晁错的父亲曾经预言过。
在晁错主张削藩,并且变更法令之时,他的老父亲特意从家乡到京城来找他,并质问他:“你刚掌握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削减封国的领土,离间、疏远人家的骨肉,所有的怨恨都会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你为的是什么?”晁错回答:“你说得对。可是不这样的话,中央政府没有威严,皇家就不能平安。”老父亲说:“姓刘的平安了,姓晁的就要危险了。”
然而,晁错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父亲是杞人忧天,只要有皇帝撑着,就不会有事的。
儿子的固执让老父亲很生气。既然说服不了儿子,老父亲就决定服毒自杀。这似乎是对儿子充满了怨恨,不过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老父亲想利用自己的死,来感化儿子,让儿子替家族多考虑考虑。不过,晁错仍然没有改变主意。
父子之间的对答,清晰地告诉我们,晁错的死因是:“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
当时,晁错在朝中虽然很有权势和地位,但是很不得人心。他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他虽然聪明,但是瞧不起人,不懂得谦卑;他为政主事,喜欢标新立异,经常变更法律条令,尽做一些容易得罪人的事。
汉景帝在听取袁盎的建议后,应该找过很多大臣谈话,可是没有人替晁错说一句好话,都认为他该死。
有意思的是,晁错的刻薄寡恩,除了他自视极高的因素外,还与他推崇申商刑名之术有关。汉景帝是他的学生,晁错也喜欢教他申商刑名之术,因而,汉景帝杀晁错,也可谓是得到晁错的真传。
晁错被杀的原因,就此可以得出结论:晁错想杀袁盎,却激起袁盎的反扑;而朝中众官僚对晁错也很不满,一帮人一致主张除去晁错。站在汉景帝的立场上,晁错是被错杀了;如果站在袁盎的立场上,晁错却是死有余辜。
编 辑/孙琼歌